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评点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写秦军势如破竹,说明故事的背景。]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地图事此处仅一语带过,便不再提,而奥秘尽在其中,至“图穷而匕首见”,真象乃白。如此章法,妙!而“得樊将军首”,难啊!更何况太子又不忍伤长者。]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诉说秦之惨无人道,激发了樊给期复仇的怒火。]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照应上文“诚能得樊将军首,……秦王必说见臣”。可见非此不足以见秦王。]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再晓之以义,驱使樊给期下定以死报仇的决心。一举两得,但代价惨重。]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樊於期见义勇为,杀身图报,坚毅果断,不愧为将军,不愧为义士。]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先扬一笔。]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已有武阳,还“有所待”,荆轲实感人手不敷,没有得力的助手,就没有成功的把握,预示了失败的可能。伏下一笔。]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荆轲发怒辞决,赌气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