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二知识归纳与点拨

2018-08-27

  惠特曼的名字,中国人民是早已熟悉的。五四时期,诗人郭沫若在名诗《匪徒颂》中就赞扬过惠特曼为文艺革命家。
(二)谋篇立意和层次结构
1.《离骚》节选自原诗的开头部分。作者写了自己的身世并表现了自己的志向与愿望。表达了自己献身国家的愿望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第一层(开头到“灵均”)写自己出身高贵。
  第二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到“宿莽”)表现自己才华出众以及对美好品格的追求。
  第三层(“日月忽其不淹兮”到结尾)表明自己的“美政”对理想。
2.《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普希金献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的十二月党人的一首诗,目的在于表达对他们的希望和鼓励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在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希望,然后对他们进行鼓励,指出希望是灾难忠实的姊妹,让他们坚定胜利的信念。他们的事业是正义的,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来到他们的身边;沙皇专制统治一定会覆亡,他们一定会赢得自由。
第一节:提出希望:坚持着高傲的忍耐
第二节:相信希望:希望会唤起勇气和欢乐
第三节:相信生活:爱情和友谊会来到门口
第四节:相信未来:自由会在门口欢迎你们
3.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首诗意在表达对领导人民取得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的胜利而被人杀害的美国总统林肯的沉痛悼念之情。诗人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航船,把林肯比作船长,把南北战争的胜利比作航程的结束,截取了胜利到来的时刻的特定场景,歌颂了林肯总统的伟大功绩,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之情,抒发了自己对林肯总统无比敬仰和沉痛悼念之情。
第一节,陈述了领袖逝世的事实。
第二节,表达了对领袖离去的悲痛。
第三节,表明诗人将失去领袖的心痛永留心底。
(三)写作特点
1.《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艺术上首要的特点是充满激情并直抒胸臆,用自己的激情、真情,去鼓舞那些沦为流放者、生活在西伯利亚艰苦环境中的囚徒,希望他们看到革命的重大意义,相信希望永在,相信未来光明,自由之神将会降临。如“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诗人直抒胸臆,满怀激情地鼓励十二月党人。写这首诗时,普希金正在被政府监管期间,但是他没有诉苦,而且以自由的歌声,为西伯利亚的囚徒送去慰藉和希望。浪漫主义风格不屑于表达残酷的现实,而是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借助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对美好的理想的追求。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