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学案
2018-08-27
哈姆雷特前后性格的对比,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受到重创。猜测使他有了探密的动力,也是他不怕危险,敢于与鬼魂对话的原因。这是第一幕第四场内容,地点在露台。英雄形象的一个表现第一幕第五场,地点是露台的另一部分。用插叙方式叙述前面的情节。注意这里老国王对王后的态度。并思考持如此态度的原因这写出哈姆莱特的复仇决心。注意在这第二幕第三场的大段独白。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出此。对照原著,请思考“疯”哈姆莱特为奥菲莉娅的一段“疯话”所表达的真情。这里可以看出奥菲莉娅这一人物形象的善良的特点。哈姆莱特的苦心装疯获得了成功。犹豫不决是哈姆莱特悲剧形象的重要特点。注意这里双线结构的意义。这是第三幕的第二场。内容极为精彩。这里哈姆莱特失去最佳的复仇机会,表现他的软弱,犹豫。注意第三幕第四场这里哈姆莱特的精彩的对白。作为儿子的义正严辞的指责,让乔特鲁德无地自容。“啊,哈姆莱特!你把我的心劈为两半了”这句话,足可看出乔的崩溃这里写出了克劳狄斯的残忍而狡诈的特点奥菲莉娅出场不多,在该剧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她极大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为结局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哈姆雷特的冲动写出他对奥菲莉娅的的深厚感情这里可以看出受人指使利用的雷欧提斯的愚与冲动。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害人又害己。阅读时注意王后中毒后的对白,与她的双重性格。完成了复仇的任务也成就了千古的悲剧。三、人物鉴赏: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