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比喻。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6)“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比喻。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他还主张,如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李乐薇在遣“比”设“喻”时,总是力求新奇独特、优美传神。
(7)“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小屋以人的生命、人的气质,作者假外物以言自身,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和情操。
2、音韵和谐,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在旋律轻快的音乐中漫步,准确地表达了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了文学语言的趣味。如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2)“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3)“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这些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在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上,句子配置协调,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文中许多段落都可以击节而咏,读起来抑扬顿挫,为抒情言志创造了一种画一般的氛围。
3、化用古诗词。
1、“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这首词语言新丽,毫不落俗,词人王观写的是妻子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山水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眼波,山峦—眉峰,想象丰富。古人常常把远山比作女子的眉黛,或者把女子的翠眉比作远山,这样的句子不胜枚举:
———“嫩红双脸似花明,两条眉黛远山横”
———“天际遥山小,黛眉浅。”(柳永《迷神引》)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
作者巧妙化用古人的词句,并有所创新,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2、“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作者在这里巧用李白的这句诗并妙用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屋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
3、“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阡陌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