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这可真称得上是一个美妙的世外桃源啊,大家想去吗?想去但是它在哪里呢?作者告诉我们了吗?请大家看15自然段。找找小屋究竟在哪里?——它不存在;怎么知道它不存在?——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为什么叫空中楼阁?——不存在。我们看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空中楼阁”一词的解释:
(多媒体)“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
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清·李渔《闲情偶寄》)
有根有据称为实,无影无形称为虚,“虚者,空中楼阁”,这雾失楼台的空中楼阁就如蓬莱仙境的海市蜃楼一样,亦真亦幻,虚无缥缈。
我们知道这间小屋并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理想的空中楼阁。 请大家思考:作者构想了这座空中楼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
作者追求的是什么?——自由、独立、宁静的生活空间;(文中那些地方最能体现?请举例。)寄托什么情怀?——对自然的无限热爱。“无需挂画,山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作者对自然这幅巨画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点明题意。
本文描写空中楼阁,前半部分着重对小屋周围环境的客观描写,是实写;后半部分侧重表现作者的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是虚写,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领土”是有限的,但我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的“无限大的‘领空’”;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晓暮昏的光线变化有其自然的节律,但我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我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我只觉得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三)分析本文语言特色。
1、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用了很多修辞手法,都有那些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在这些修辞中,大家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同学告诉我们你最喜欢那一个句子,或者哪一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如: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比喻句。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比喻、排比;
(3)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拟人;赋予生命和气质。
(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比喻句。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