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

2017-08-02
区别在于最后的态度与做法。在这个现代寓言中,我们读到了:令我们起敬的是,数个“山民”就在这种状态下平凡地生存着、生活着。这种平凡背后的坚韧,恰是我们该肃然起敬的。

—       令我们遗憾的是:父辈安于命运、固守乡土、不知向外发展,这是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现,它使人“疲倦”、沮丧。诗中的“他”,虽和父辈的想法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不出群山,也要让子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 但路途的漫长、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却不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他”也是被针砭的对象。揭示精神弊端,是本诗的题旨所在

—       我们发现:诗歌中的名称不仅仅是字面名称

—       父亲象征着(    )

—       他象征着 (    )

—       儿子象征着(     )

(括号中为生成性内容,无标准答案,提倡学生自主探讨)

    研究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幻灯片)

—       父亲+他+儿子=?

—       =历史

三个词语的历史,是家庭史,也是家族史,还是地方史,更是民族史。

5.体会诗歌隐晦的感情表达。

—       表面上看来,这首诗歌在情感上并不激越,反而冷峻客观,摆着拒绝透漏感情信息的姿态。

—       讨论:诗歌中潜藏的、被压抑着的情感,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幻灯片:走不出的大山(《山民》最后一段的重排)

体会感情。三、他是谁?(作者简介)—       他是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

—       山外的幼年

—       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

—       山中的童年与少年

—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       1978参加高考,老三届

创办了诗歌刊物《他们》

韩东诗歌里的“山”与“海”

比较学习《山民》与《你见过大海》

引入韩东诗歌艺术特色,进一步引入“第三代诗”和“第三代诗人”概念

四、点击链接:韩东访谈录

 推荐作品:韩东的博客

 推荐视频:《歌声飘过三十年》第二场

板书设计

课后

作业

必做 

选做

搜集“第三代诗”相关资料 

其他观看视频《歌声飘过三十年》第二场;

课后随想这篇诗歌的时代特色意味着它难于被现在的孩子所理解,我只能试图发掘其中的普遍性情感,谈不上哲学性解读。从山到海是所有浪子的心声,在海望山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我选了那段视频作课外作业,歌词与这首诗在时代文化特色上相当近似,那是70年代生人的青春期,80年代生人的童年。若今天的孩子去听,父母有幸。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