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

2017-08-02

电子教案课   题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之<<山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要求背诵,让学生进行创意诵读;意象分析法,通过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来鉴赏诗歌,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深邃的思想: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评判及作者个性意识的复苏。

教学难点 1.注意诗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音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寓言故事,取自《列子·汤问》,故事里有两个人物,一个叫愚公,一个叫智叟,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关于山与路的诗歌——《山民》。二、导读剖析领悟1.首先,我们来解题:“山民”指什么人?   幻灯片显示:生在山里,活在山里,死在山里,埋在山里的劳动人民。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诗歌。

3.示范朗读:

(教师或播放音频)

四步解读诗歌:

1.             请同学们在听朗读的时候思考地找出最核心的意象。

山――海――路2.             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请同学们讨论:这首诗歌与前边学过的三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不同?

平淡 质朴 散文化 叙事

讨论:若你来写这样题目的诗歌,你会选用怎样的语言?你会用《欢乐》、《雨巷》中的优美的诗歌语言吗?

结论:诗歌选用的是本质的、无修饰的、山民的语言。

3.             领略诗歌的表现手法。

—       象征手法

—       诗歌中的意象不仅仅是字面意象

—          山象征着(     )

—          路象征着(     )

—          海象征着(     )

4.探讨被重写的现代寓言。

讨论:比较我们学过的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找出两个故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愚公移山》

—       山阻塞

—       路艰险

—       人移山

—       代代努力,其诚感天

—       《山民》

—       山阻塞

—       路修远

—       人出山

—       代代疲倦,其惰恨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