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

2023-08-13

《山民》 篇1

  自读导言

  同学们,有一部古书叫《列子》,其中的《汤问》里有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谁能创造性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有所依托地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出新,是创造的一种方法。许多科学发明,许多新颖设计,许多艺术作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当代诗人韩东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世界和人生感悟?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2.这首诗与前面学过的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3.你看这首诗可能从哪些地方借鉴了《愚公移山》?创新的地方在哪里?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创造?

  4.你认为这首诗的美表现在哪里?

  (解说:前边的谈话暗示学生要学会联想,对知识能够迁移,能融会贯通。中间两问,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并且暗示学习要抓关键,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后面3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自读这首诗的步骤和目标。第3问是一种推测,可以训练学生活用知识,迁移思维,培养创新出异的习惯。)

  自读程序

  1.朗读,达到朗朗上口。

  2.默读,思考第1问。

  3.交流,谈谈理解感受。

  4.比较,体会这首诗与前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

  5.联想,畅谈诗人的借鉴和创造。

  6.升华,总结诗的美学意义。

  (解说:根据诗歌欣赏的一般程序安排这6个步骤,目的在于学会欣赏诗歌,先整体感受诗歌文本,熟悉整体内容,奠定鉴赏基础;然后,把自己放进去,用心去体会,进入诗人的世界,形成感情共鸣;再从诗中走出来,理性地分析诗人创作的经验和创造的美学效果。)

  自读点拨

  1.如何理解诗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

  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通过这一系列的联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他对现实不满足,说明他是清醒的;他因为清醒,所以在思索;这个思索过程是曲折,四节诗就反映了这个曲折的历程;他对美好的未来有着热烈的向往和追求,他对人生进程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反思。这正反映了才从动乱年代走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诗人借用“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联系我们的祖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

  (解说:这个步骤的意义,一在于引导学生找意象,二在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三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2.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点拨:“他”的连问,看似重复,但含义深刻,表现了他思索更远,追求更远,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也已经显出了不耐烦,对儿子的发问是不屑呢,还是使他难堪?“他”“不做声了”,是父亲的冷淡回答使他的情绪受到挫伤,还是他的思索更趋于深刻?

  (解说: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刻品味。点拨也只提问,引思路,意在打开思索之门,答案可能是多样的,不宜扣得太死。)

  3.第四节“他只是遗憾”让你想到了哪些事情?这“遗憾”只是对父辈的抱怨吗?这里面是否包含了某种哲理?

  点拨:想到的事情可能会很多,如:今天,“他”在“遗憾”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努力,下一代将要对我们的作为表示遗憾了。为了不使后人遗憾,我们应该立即行动,做出无愧的努力呀!可见,这遗憾,不仅仅是抱怨,而更重要的是深层思索和多层的启迪。诗句让人想到的哲理也是丰富的,如:人一生到这个世上,他就不是只属于自己的了,他就该担负起不该忘却的对他人的责任。

  (解说: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会在诗里找问题,会跳出诗外找问题,开发思路,引发联想。点拨只是举例性的,意在启发学生作多向思考,答案不求惟一,言之成理即可,训练了思维即是目的。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这首诗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形象美、哲理美、意境美等),这首诗的创新意义在哪里(意境的开掘深化,思索的宽广深入)等。师生都可以开发,能够提出有水平的问题了,就证明学习进到了一个较高层次。这个训练的余地应该留给学生。)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诗句,比较它与的异同。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开拓欣赏途径,加深对的理解。思路要点:相同点,都涉及到理想问题;不同点,思考层面不同,思考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侧重不同。)  

《山民》 篇2

  电子教案课   题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之<<山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要求背诵,让学生进行创意诵读;意象分析法,通过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来鉴赏诗歌,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深邃的思想: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评判及作者个性意识的复苏。

  教学难点 1.注意诗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音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寓言故事,取自《列子·汤问》,故事里有两个人物,一个叫愚公,一个叫智叟,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关于山与路的诗歌——《山民》。二、导读剖析领悟1.首先,我们来解题:“山民”指什么人?   幻灯片显示:生在山里,活在山里,死在山里,埋在山里的劳动人民。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诗歌。

  3.示范朗读:

  (教师或播放音频)

  四步解读诗歌:

  1.             请同学们在听朗读的时候思考地找出最核心的意象。

  山――海――路2.             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请同学们讨论:这首诗歌与前边学过的三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不同?

  平淡 质朴 散文化 叙事

  讨论:若你来写这样题目的诗歌,你会选用怎样的语言?你会用《欢乐》、《雨巷》中的优美的诗歌语言吗?

  结论:诗歌选用的是本质的、无修饰的、山民的语言。

  3.             领略诗歌的表现手法。

  —       象征手法

  —       诗歌中的意象不仅仅是字面意象

  —          山象征着(     )

  —          路象征着(     )

  —          海象征着(     )

  4.探讨被重写的现代寓言。

  讨论:比较我们学过的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找出两个故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愚公移山》

  —       山阻塞

  —       路艰险

  —       人移山

  —       代代努力,其诚感天

  —       《山民》

  —       山阻塞

  —       路修远

  —       人出山

  —       代代疲倦,其惰恨天区别在于最后的态度与做法。在这个现代寓言中,我们读到了:令我们起敬的是,数个“山民”就在这种状态下平凡地生存着、生活着。这种平凡背后的坚韧,恰是我们该肃然起敬的。

  —       令我们遗憾的是:父辈安于命运、固守乡土、不知向外发展,这是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现,它使人“疲倦”、沮丧。诗中的“他”,虽和父辈的想法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不出群山,也要让子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 但路途的漫长、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却不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他”也是被针砭的对象。揭示精神弊端,是本诗的题旨所在

  —       我们发现:诗歌中的名称不仅仅是字面名称

  —       父亲象征着(    )

  —       他象征着 (    )

  —       儿子象征着(     )

  (括号中为生成性内容,无标准答案,提倡学生自主探讨)

  研究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幻灯片)

  —       父亲+他+儿子=?

  —       =历史

  三个词语的历史,是家庭史,也是家族史,还是地方史,更是民族史。

  5.体会诗歌隐晦的感情表达。

  —       表面上看来,这首诗歌在情感上并不激越,反而冷峻客观,摆着拒绝透漏感情信息的姿态。

  —       讨论:诗歌中潜藏的、被压抑着的情感,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幻灯片:走不出的大山(《山民》最后一段的重排)

  体会感情。三、他是谁?(作者简介)—       他是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

  —       山外的幼年

  —       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

  —       山中的童年与少年

  —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       1978参加高考,老三届

  创办了诗歌刊物《他们》

  韩东诗歌里的“山”与“海”

  比较学习《山民》与《你见过大海》

  引入韩东诗歌艺术特色,进一步引入“第三代诗”和“第三代诗人”概念

  四、点击链接:韩东访谈录

  推荐作品:韩东的博客

  推荐视频:《歌声飘过三十年》第二场

  板书设计

  课后

  作业

  必做 

  选做

  搜集“第三代诗”相关资料 

  其他观看视频《歌声飘过三十年》第二场;

  课后随想这篇诗歌的时代特色意味着它难于被现在的孩子所理解,我只能试图发掘其中的普遍性情感,谈不上哲学性解读。从山到海是所有浪子的心声,在海望山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我选了那段视频作课外作业,歌词与这首诗在时代文化特色上相当近似,那是70年代生人的青春期,80年代生人的童年。若今天的孩子去听,父母有幸。       

《山民》 篇3

  《杜鹃花得红字》是宋末元初诗人真山民所著的七言律诗,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表达故国之思。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诗词阅读原文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

  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诗词阅读题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描写了愁云密锁、凄凉黯然的环境,为全诗定调。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

  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

  B.颔联借景抒情,杜鹃鸟声声悲啼,啼血染红了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

  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

  C.颈联描写夜中之花极为传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

  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

  D.尾联直抒胸臆,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凄然泪下,

  将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统一在一起。

  15.这首咏物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诗词阅读答案

  14. AB(A项中“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错;B项中“借景抒情”错。)

  15.虚实结合。(2分)首联从虚处着笔,哀怨动人的传说给杜鹃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第二联由虚到实,杜鹃啼

  血染红千山万里,开出满山的红杜鹃,景象悲壮,遗恨尤为沉重。第三联前句写实,月下杜鹃花翠雾笼罩枝

  条;后句虚写,杜鹃精魂早已乘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意象凄美动人。(4分)(如答拟

  人、用典、烘托,酌情给分)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诗词阅读赏析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典寄托亡国之恨,家山之恋,一时成为风气。如谢枋得《春日闻杜宇》云:“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梁栋《禽言》云:“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连烟树。天津桥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不如归去。”汪元量《送琴师毛敏仲北行》云:“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郑协《溪桥晚兴》云:“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都与真山民这首诗一样,写得沉痛之极。

  这首诗未写杜鹃花,先推本溯源,写杜鹃鸟。“愁锁巴云”,直接由杜鹃典生发,写杜鹃产地,使人自然地联系到望帝杜宇化成杜鹃的哀怨故事。诗把环境描写成愁云密锁,一片凄凉黯然,为全诗定调。望帝已化杜鹃,自然往事都空,渺如云烟,无法挽回,所以诗以“往事空”论定,第二句赶紧拉回,说杜鹃把满腔的遗恨,寄托在满山遍野鲜红怒放的杜鹃花上。这不啻告诉人们,云空未必空,一切都可忘怀,但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思念,又怎么能放得下呢?诗先抑后扬,极尽刻绘之能事,在写杜鹃时,顺笔带出杜鹃花,就与诗题不即不离,得咏物三昧。同时,透过咏物,诗人又把自己的心事沉入。杜鹃鸟的“愁锁巴云”与诗人愁锁故国大地的亡国之哀是相通的;杜鹃鸟将故国之思寄托在杜鹃花上,诗人也是将亡国之恨寄托在这首咏杜鹃花的诗中。因此,诗写得那么低沉,那么伤感。

  次联承上,仍写杜鹃鸟。杜鹃鸟的啼声犹如“不如归去”,又啼到口角出血,诗便由此展开。诗写道,它声声地悲啼着,但它的思归苦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诉,谁能明白?因此它啼啊啼啊,啼出了血,染红了这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诗的写作手法与上联完全一致。只是将杜鹃的典故分成两个着重点来写,同样在句尾关联杜鹃花。在这联中,诗再次借杜鹃明志,杜鹃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诗人眷恋已经灭亡的宋朝,也是如此。诗人的血泪,也是像杜鹃一样流个不尽,到死不休。

  第三联正式写杜鹃花。出句又承上,杜鹃啼血,染红杜鹃花,于是杜鹃花也就充满了愁思怨情,它在夜月的照耀下,丛生的枝叶,萦绕着青翠的烟雾。这句状夜中之花极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对句改为虚拟,由冷月照射着的花,返带杜鹃鸟,说杜鹃鸟的精魄一定仍然记挂着往日锦江边的东风。这一点故乡之思,真是百死不悔。诗铸情造景,孤峭凄迷,神似李商隐的无题诗,缠绵感人。

  最后,诗借物明志,说这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的血染成,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怎么能不因此而感动得凄然泪下呢?特地标举杜鹃花对行人产生的同是“怀乡恨”,于是前面六句都有了主题,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就统一在一起了。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见杜鹃花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已低徊伤感;真山民由杜鹃花引起的是亡国之恨,与李白比,真该愁肠九回,寸寸裂断,但这首诗比李白诗含蓄得多。倒是他的另一首《泊白沙渡》诗“离怀正无奈,况复听杜鹃”句,与李白诗一样,直截了当。咏物诗与一般写景抒情诗表现手法的区别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