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教案

2017-05-17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基于两个理由被处死刑的:一个是他不信仰城邦的神,只信仰自己的神;另一个是他腐蚀或者败坏青年。起诉他的人是三个希腊城邦的公民,而审判他的是由501个雅典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法院,这是一种按照民主方式组成的法院。他为什么被判处死刑后放弃了越狱逃走的机会而主动地选择了死亡呢?“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惟有神知道。”苏格拉底死前的名言预示了他的死亡的全部意义,死亡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正如他所说的:“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四、快速默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选自《斐多》一文。《斐多》描述苏格拉底就义之日,与门徒就正义与死亡以及灵魂不朽所作的讨论。作为一个“修养道德,寻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灵魂放心无虑,他相信,人要有良知,要对自己负责,智慧和信念的力量足以战胜死亡,所以他坦然赴死,坚信自己的灵魂将有一个宁静的归宿。而他的弟子和朋友为即将失去一个最好的引导者而痛心哭泣。
    五、指导学生自读“相关链接”中的《(斐多)杨(绛)译本序言》,结合课文对苏格拉底服毒就死前心态和情绪的描与,请学生谈谈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感想或作出评价。希望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谈自己的疑惑,教师解释、总结。
    明确:服毒就死时的苏格拉底非常平静,并劝慰那些伤心哭泣的学生。这种行为有异常人,因信念选择死亡,其意义影响深远。面对死亡保持平静,使得狱卒也表示敬佩,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这力量来自哲学。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会和宇宙的义理定律,所以,哲学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民主的法庭判苏格拉底死,民主的不一定是智慧的,就像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苏格拉底从尊重法律的角度出发,泰然领死。他相信灵魂不死,可以无惧死亡。至今这还是西方的道德准则。虽然与我们的认识有不同之处,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另一种文明。
    六、文中有很多具体的细节和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更有感染力。作为传记,这些描写是确有其事,还是作者的合理推测和主观安排?
    阅读“相关链接”中的《传记中的艺术创作》,清学生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举一个例子来证明。
    明确:传记文学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特征。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允许有艺术创作,否则,作品味同嚼蜡,就失去了文学的特质。柏拉图运用回忆录的方式记叙苏格拉底人生的最后一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中有合理的艺术创作。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