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旅人》学案

2017-05-13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二、预习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廿(    )七岁    黏(    )合    什刹(    )海    菜圃(    )    别墅(    )

熠熠(    )闪光    静谧(    )    贫瘠(    )    悲怆(    )   奇诡(    )

烙(    )印    逃遁(    )    墟(    )场    魂牵梦萦(    )    悠邈(    )

搭讪(    )    匝(    )    侘傺(    )(    )    铩(    )羽而归

门扉(    )    谪(    )居    欷歔(    )(    )   桑梓(    )  慰藉(    )

方兴未艾(    )   根深 dì(    )固       含辛 rú(      )苦    发rèn(    )

2、阅读思考

(1)了解作者

(2)阅读文章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准备课上进行交流。

三、相关链接

1、有关老舍

老舍 (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