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请分析一下。
点拨 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4.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点拨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荆轲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只能以悲剧结局而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一、中心主旨
文章主要叙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的完整过程,以时间及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反抗强暴、扶弱救国、勇敢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二、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来写人物。
如太子丹和荆轲,就是放在秦、燕矛盾冲突的背景上来表现的;写荆轲,又是通过他与太子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的;最后,是通过与秦王的尖锐斗争来完成荆轲的性格塑造的。这些矛盾、冲突、斗争,都为人物的性格表现提供了空间,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2.生动传神的对话和神态描写。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面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性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3.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志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荆轲的机智勇敢。
4.精彩的场面描写。
作者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三、结构图解
荆轲刺秦王-行刺准备-信物、匕首、配备助手
-易水送别-怒叱太子、白衣相送
-秦廷行刺-计见秦王、秦廷搏击、被斩
四、文白对译
秦 将 王翦 破 赵,虏 赵王,尽 收 其 地,进秦国将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赵国土地,进兵 北 略地,至 燕 南 界。军向北侵占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虏赵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28年,即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