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3

2017-05-08

1.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人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2.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人中国的。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
a、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
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3.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b、中国古代把七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
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d、对古中国和巴比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资料链接】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史专家。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xx年获博士学位。19xx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答案:东方与西方的科学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文章着重地论述了东方与西方科学的关系,阐述了对待东方科学的正确态度,从而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理解或评价 文章没有具体列举中国古代以及中古时期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阐述其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而是站在西方科学的立场上说明东方人民对于我们的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即光明从东方来。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文章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其中有历史的比较,也有各种不同见解的比较,如文章采用比较论证方法,或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作者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辨明正误,表述自己的看法,这样正反结合起来说理,显得有说服力。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