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3
2017-05-08第三部分(第6—8段),麦当劳来到中国以后的变与不变。
第6段,麦当劳努力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把自己塑造成为中国地方企业形象。
麦当劳蕴含的美国文化成分并没有变,但其形象发生了变化,作者从员工来源、食品原材料以及自我形象塑造方式等方面,看它是怎样打扮自己的。本段内举了不少例子,说明了作者是跟踪观察的,涉及到店里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结交学校的学生、教师,到维持公共交通,直至节日活动。
第7段,麦当劳在中国的经营策略。
麦当劳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在经营策略上所采取的措施。文章用了列举的方式,如方便年轻恋人的“情人角”,吸引儿童的“儿童乐园”,再如店员的选用,广告词的制作等,无不是为了扩大营销的商业目的。在本段末尾,收束6、7两段;用“总之”概括了: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国文化”。“中国特色”是其变化的部分,可以迎合中国顾客适应他们的需要的部分,“美国文化”是其不变的部分,即经营理念和方式。
第8段,从麦当劳的地方化谈外来文化的本土化问题。
这一段是前面两段的理论升华,试图从理论上解释麦当劳来到中国以后发生的变化这个现象的意义。作者将这个文化现象放在人类文化活动的大背景下来看,用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与之类比,证明麦当劳本土化的必然。
第四部分(第9—12段),文化冲撞的作用和意义。
第9段,全球化的实质。
作者认为,“全球化”是社会文化过程,其活动形式是各种文化在更大程度上的相互接触和碰撞,其结果是多种文化的互动和混合。即把文化交流、文明对话与全球化的理论相联系。
第10段,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传统文化的复兴。
传统文化的复兴,实质上是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因为所谓传统已经被外来文化所潜化。
第11段,从文化交流的势头看当前文化冲撞和互动的规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冲撞和互动,本节将文化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指出两者是同一的。把近代以来的文化交流史分为三个阶段:近代、殖民主义时期和二战时期、二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迅猛。作者运用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促成这种加速变化的原因,探究了问题的本质。
第12段,文化冲撞所引发的变动的多向性。指出本文的最后部分是从前面的具体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与前文照应。再用“由此可见”引出全文的结论:人创造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
三、重点语段品读
第一段
『品味』 麦当劳店堂里宜人的温控环境和悦耳的轻音乐,使不少中国顾客把麦当劳当作一个好地方。被美国大众视为价廉的麦当劳餐食,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体会』 在中国,麦当劳被赋予的意义与其美国有很大的不同,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麦当劳在中国百姓心目中有了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