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先作的致司马迁书早已不见,其中所言不得而知,此篇中说“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谨此而已。但据此段“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知任安已婴罹死罪,所说“推贤进士为务”,乃是讳言,意在令司马迁救助自己。但任安之所以得罪,实因汉武帝晚年昏聩,激发戾太子之变,而任安时任北军护军使者,不得已介入其事,此固非一己私情,寻常贪生畏死之可比。如李长之所说:“(任安)他也是征和二年时戾太子之变的牺牲者……他死得更冤……任安其实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第106页。)而司马迁未能救助任安,恐非如此段自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汉书》载司马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则是确有机会面陈。而司马迁不肯见武帝,大约是对武帝已经灰心。此段叙述的任安来书,自己如何答书,而言语极简。通篇之中,亦不见司马迁之答语,皆是其自陈之言。名为答书,其实皆是自陈,当是古人一种文风。《古文观止》于篇后总评说:“此书反覆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反覆曲折”一语实得其真。观司马迁所说“非敢如此”,又说“抑郁而与谁语”,此段以一言概括,即允诺相救而不能相救。
2、自“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至“安在其不辱也?”为第2段。
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此段以一言概括,为受辱当自裁而不自裁。
3、自“由此言之”至“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为第3段。
此段以一言概括,仍如上段,言受辱当自裁而不自裁,以表文采于后世。
4、自“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难为俗人言也”为第4段。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二句,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三句,“前辱”、“被戮”与上文“刑余”、“刀锯”、“扫除”、“闒茸”、“囹圄”、“蚕室”、“圜墙”、“尘埃”、“绳墨”、“鞭箠”、“缧绁”、“粪土”诸语,皆代指刑狱。《古文观止》于“虽万被戮”句后注曰:“史迁深以刑余为辱,故通篇不脱一‘辱’字。”只一“辱”字,而有诸多辞语,亦足见司马迁“反覆曲折”之意。
此段以一言概括,司马迁实自比于圣人,而难与俗人言也。
5、自“且负下未易居”至“故略陈固陋”为第5段。
此段既言“每念斯耻”,又言“知善不行”,“知恶不改”,则其大意以一言概括,即虽含耻而不改其善恶之意也。
总括各段,其文意多委婉,言辞自相针对,确如吴楚材、吴调侯所谓“反覆曲折”者。刘勰论书信有言:“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观此篇,司马迁可谓善舒其心声者也。
五. 考点分析
两课中《报任安书》的翻译是难点,需要反复阅读,熟悉上下文,是练习文言文翻译,体验文言文语感的绝好材料。《项脊轩志》的写法是最值得学生学习的,也是当前高考中提倡的一种写法,写真情实感。这两点同学们要加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