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2017-05-05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4. 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
    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6.读准句读: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鼎足之形|成矣
    e.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7.正音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四.整体感知
    (一)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二)1.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