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4

2017-04-03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4.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6.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四.熟读成诵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背出来。

附:板书设计
故 都 的 秋 读懂客观现实
郁 达 夫 体会思想感情

秋 院
(主观、客观)----清、静 秋 槐
秋 蝉
(主 观)----悲 凉 秋 雨
秋 果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