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时间:2025-04-05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7篇)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 ”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查看全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4篇)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 导入新课 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 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 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楚学习散文的思路

  三、 整体感知

  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读。这是根据文章气势的大小设计的。师范读时要注意第四段,语速一定要慢,要读出精致细腻的美,还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一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

查看全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6篇)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 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查看全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4篇)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郁达夫

  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 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 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 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

  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五、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2、 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

  3、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查看全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6篇)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

  忧思及落寞;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一)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二)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二)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可曾听过这样一位文人?他三岁丧父,中年丧子,抗战前因第三者插足与爱妻离异;抗战中,母亲被日寇炸死,兄长也死于日伪的屠刀之下;抗战后,自己在苏门答腊身死敌手,成为异域之魂。他就是著名的现当代作家郁达夫。

查看全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 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 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 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五、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2、 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

  3、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