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① 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② 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目标重点难点
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一.文学知识简介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
1.正音:
悼( )词 估量( ) 芜( )杂 豁( )然开朗 衷( )心喜悦
卓( )有成效 嫉( )恨 诽谤( ) 诅咒( )给( )予答复
诬( )蔑
2.根据悼词特点,划分层次。(提示: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
第一部分( )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 ) 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 悼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文本
1.研读文章第二部分,概况马克思的主要功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语句词语表达的情感。
(1)方法指导:①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③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
(2)举例示范:
①.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②.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3)根据以上方法分析下列词句含义。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