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的喜剧》教学实录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具体说说。
生7:第一句话“既要……又要……”就是概括全文的,而后面“要与简单化绝对化打仗”是提出号召,从反面重申论点的,也是总结全文。
师:看来你是动了脑筋的,大家想想,这样划分是不是更有道理?可见,我们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有真知灼见。
师:好,下面请再来看《飞机不能飞上天》(投影),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观点,用课文中的话来来分析几位科学家的观点错在哪里?莱特兄弟的正确又表现在哪里?
生8:因为科学家只是从主观出发……
师:注意,要用课文中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故事。
生8:科学家只是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没有把握特殊性,而在能否飞上天空这一点上,特殊性反而成了成败的关键。
师:对,扣住了课文,又会灵活运用。那具体到“飞机”这件事情上,一般性、特殊性又各指什么呢?谁来说清楚?
生9:一般性是指机械比空气重,飞不上天;特殊性是指当飞机的飞行速度到一定程度时,它却可以飞起来,我听说好像是时速200公里以上。科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考虑到这一特殊性,所以犯了错误。
师:说得好。看来我们完全理解了作者的观点。那么,请联系结尾处的写作时间,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主张吗?
生10:因为是在文革中,搞什么“赶英超美”、“大炼钢铁”等生产运动,都违反了客观规律,所以作者要对这些盲干的做法敲响警钟。
生:对,还有“放卫星”“浮夸风”……(纷纷补充)
师:也就是说,本文是针对1957年前的“大跃进”的错误做法提出深刻的批评而创作的。不过,这是在文革前。作者的见解即使是现在看来也是振聋发聩的。现在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11:有,有的地方盲目建开发区,却不考虑当地经济的特殊性,结果开而不发。
生12:报纸上还说,某地方干部要农民统一种苹果,后来种得太多,苹果反而卖不出。
师:可见,秦牧提出观点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呀。当然,我们仅仅是理解他的观点还不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观点阐述得这样生动而透彻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主要是靠什么来将道理讲得如此浅显又令人折服的?
生13:文中用了很多事例来说理。
师:这叫事例论证的写法,用事实来说话。找一下,文中分别用了那些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生2:证明“事物都有复杂性”时,用了小时候认识菱角的事情,还有过敏反应、牙齿多少因人而异的几件事例。
生13:还有,在谈“既要掌握一般性,又要掌握特殊性”时,用了农民识天气、种子变劣、山洞养猪的事例。
师:你们看,本文的事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事例?
生:八个。(投影:①对菱角的认识、   ②蝗虫、蝴蝶一类的昆虫、③碳水化合物、      ④同一元素不同形态、  ⑤喝咖啡的过敏情况   ⑥牙齿的多少。⑦农民识天气     ⑧种子的优劣  ⑨山洞养猪)
师:想一想:用丰富的事例来谈道理好不好,有些什么好处?
生(纷纷):可以通俗易懂,变抽象为形象;读起来有趣,易于接受……
师:(显示投影,总结了几点好处:丰富充分,生动形象易懂,使说服力更强):好,这些好处你们几乎都说出来了。课文中的事例属于什么事例?与老师所举“飞机”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