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节,请大家齐读一下这一节的内容)
这节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逐渐展开,可分为四个层次:
得到噩耗→颇为怀疑→以尸骸为证,同时听到诬蔑→悲愤号召
以上明确了思路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具体的内容。
“居然”一词说明:一是对卫队开枪出乎意料;一是突出敌人如是凶残。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鲁迅是“颇为怀疑”的,不敢相信,也无法相信,事实则是以刘和珍自己的尸骸为证。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请诸位思考,我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鲁迅在《空谈》中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我只知道他们(指反动派)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而“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是把敌人想得太好。请愿不以为然,事实则出乎意料,总是“梦想不到”。被骗去的四十七个青年的生命却震撼了鲁迅,使他不得不相信反动派的行为“下劣凶残”确为事实。第二段则直接点明反动派对爱国青年是纯粹的虐杀。
在第3、4段中,“政令”说她们是“暴徒”,“流言”又说她们“受人利用”。这纯粹是对刘和珍等青年的诬蔑,而刘和珍的“微笑”和“态度温和”则是对诬蔑的反驳。事实也说明,他们是“徒手请愿”。鲁迅说过“假如当局稍有良心,应如何反躬自责,激发一点天良?然而,竟将他们虐杀了。”表明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虐杀、诬蔑等没有“天良”的行径深表痛恨和谴责。
第五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其中,“无话可说”是因为什么呢?这里的“无话可说”和第一部分中的“无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了什么关系?表达效果是否相同?“缘由”一词又作何解?(请思考,然后作答)。
明确:这里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对敌人的暴力和无耻谰言使人震惊,愤怒得说不出话。这与前文中的“无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对应,递进的关系。前文中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和所住的并非人间”使鲁迅“艰于呼吸视听”,找不到更锋利的言语来控诉段政府的罪行却只能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以此来哀悼死难者。所以,“无话可说”。同样都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
“缘由”一词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反动派的残酷镇压。
2、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这里暗含了既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最后,号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由此,鲁迅发出沉重的呐喊。
(讲究第四节,我们再看第五节)。
开头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内心的愤怒不得不说,不说就阐述不清反动派屠杀青年学生的惨象,自己只能把心中愤怒的话说出来,才能使内心的歉疚得以减轻。
接下来,“我没有亲见……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请大家参看注释。其中,“欣然”一词说明刘和珍是自愿前往请愿,并非“流言”所称的“受人利用”,这里即是对流言家强烈的驳斥与批判。鲁迅说:“这罗网之所以布成,其关键就全在于流言的奏了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