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重难点全集解析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作品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伟”二字,写云霞、写浓雾、写野草、写传说,皆紧扣“瑰丽”一词,创造出奇美的意境。
4.游记散文的写法
①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②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③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④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⑤选取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点,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5.课文中引用的诗文的讲解与背诵积累。
6.课后阅读:余秋雨《三峡》。
《肖邦故园》
1.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对贵族庄园的描写,用这种衰亡折射历史的变迁,插入波兰的历史,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故园四季景色的特点:“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理解肖邦故园的四季优美景色与肖邦的音乐的密切联系。
2.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故园对肖邦的意义:艺术家与其出身环境的关系。
肖邦对故园的情感:肖邦对故园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是无尽的爱。在肖邦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肖邦的影响:花丛中的大炮(对敌人)  同肖邦促膝谈心(对同胞)  民族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与基础(对民族)
3.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文章20—27小节,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作者刻意用形象阐释故园景物和音乐艺术的融合,展现出这样一个主题,故园即肖邦,肖邦即故园,而这个故园,在肖邦的爱国热情面前,意义又决不仅在于此,而是已经上升到祖国这一层面了。二者已经合而为一了。
4.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一种音乐美、节奏美。后面的描写是对前面描写的重复凸现,如同音乐的重章叠唱,旋律尽显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
(本文教学时可以把文学鉴赏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
《忆菊》《发现》(比较阅读)
1.知人论世,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创作《忆菊》和《发现》的不同的背景:《忆菊》是闻一多留学美国时的诗作,在美国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发现》是闻一多回国后写的第一首诗,当他带着满腔激情回到祖国时,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的美好祖国,而是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3.《忆菊》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与赞美,借“菊”的形象寄托对祖国文化的赞颂。《发现》既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心,也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到底“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现”?)两首诗虽然情感上反差很大,但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