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案
提示:一方面作者认为秋蝉的残声,是北平的特产,点明在烘托北国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到处都能听见它们的啼唱,说明了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中的主角,因而称之为“家虫”,另一方面,把秋蝉当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也暗合了作者的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对北国秋声中这一“高音”的情有独钟。
5.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提示: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6.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揣摩点:(结合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中秋景的片段描写)作者在后文为什么强调“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与其自身有何用意?
提示:“有情趣的人类”,在文中侧重于指文人学士,因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较深,因而对于天气逐渐变得凄凉,接近寒冬的秋季,这些文人学士总是要进行“悲啼”的。尤其是中国的文人学士们,当在仕途上不得志时,内心多产生失落、凄凉之感。这和暮秋的萧索的景象一样,像欧阳修、苏轼等就是这样的文人,他们面对西风飒飒、草木凋零的秋天,都会引起心潮澎湃,引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共鸣。作者在写古代文人学士,实际也是在表白自己,表白作为一名有着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作家自己独立于北国的寒秋中,曾经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增进民主的地位,完成民主的革命”的他,由于现实的不得志,虽然隐逸于山水之中,而当面对北国深秋的秋声、秋雨之时,此情此景,能不引起他内心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伤感之情吗?
7.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揣摩点:整篇文章,作者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绪,可却有这样的一个结尾,读后有何感受?
提示: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烈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作者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北国之秋的长在。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跟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五)运用了恰当的比喻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