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  代 昼 夜
殷(武丁) 明 大采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小采 夕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 间 时 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旦 戊 夜 五 更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