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短诗五首
三、朗诵并欣赏诗歌,分析诗歌所抒写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1、讨论: 诗歌所抒写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人物有哪几个?
明确:时间是在春季三月。地点是在江南。这个时节的特点是容易让人产生思念的情绪。人的情感也是在这个季节里特别会容易伤感,人的情感也最为丰富。
补充:特别是江南的春天,细雨和春天总是相伴,而春雨更容易使人陷入思念之中,人们对春雨也有中特别的伤感的情感。而且春天往往很短。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所以课文把诗歌的时间定在春天三月是为了写离情相思的需要。这个季节是为写情而服务的。
2、我们知道要写离情不但要有景更需要有人的活动,这里的人物是哪几个?
明确:人物是:“我”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人。
——这个人显而易见是个女子的形象。
——“我”在这里是个游子,从远方而来,经过江南。也正是那位女子要等待的人。而这个女子可能是这位游子的恋人,正在春季三月里苦苦地等待着。
思考:为什么把女子的容颜比做是莲花?
明确:因为在古诗词中莲花就是代表着思念。因为“莲”和“怜”谐音。“怜”就是“爱”的意思。在《西洲曲》中,就有写道:“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道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所以这里作者是借用了古诗的意象。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位等待游子的女子的形象,为下面抒写她的离情做好了准备。
3、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等待的心情的?(穿插讲解古诗词中古代文化民俗)
明确: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人物的心情,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人真实可感。他把女子的思念第一个比成是三月的柳絮。
①春天还有中特别的景物就是柳絮,这柳絮也是和离别有关的。柳树在春天的时候就会结一种形似棉絮的东西。称为柳絮。当风一吹柳絮就会随风飘散。这种景象十分的凄美,让人伤怀。古典文学中“柳”跟离别、相思感情抒发的联系最为密切,或许是柳枝柔长的特征跟人们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而“柳”又有“留”(挽留)的谐音,故汉代人就已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习惯,古典诗词中用柳来表现离别相思之作更是不胜枚举:“春心自浩荡,春柳聊攀摘。笑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枝上子规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李弥逊《临江仙》)等等。
②第二个是比成是寂寞的城。城的样子是四面封闭的。这也说明女子的心情是落寞,孤独的,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心城,只有那位游子才可以打开她心中的城门。也可以说明女子对游子回来的失望的情绪。
③第三个是比成青石的街道。我们学过戴望舒的《雨巷》其中也有这样的意象出现。作者也是生活在铺满青石的小巷之中的。让人感到一丝的凄凉和冷意,就想那位苦苦等待的女子的心一样得冷。这个青石的街道也为后面的马蹄声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对精彩的意象组合,构成伤感的意境。青石的冰冷,传来马蹄声,声声清晰,原本希望是能够等到归人,但是他却是一个过客。让原本冰冷的心更加地寒冷。原先的希望也被无情地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