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短诗五首


师: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庞德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创始人之一,那么作为意象派的倡导者,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肯定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而且处理这些意象的手法也会有他的独到之处。现在我们来找找看这两句话里出现了哪些意象?
明确:人群中的面孔,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师:如果说刚才《断章》中是通过同一个哲理命题——“相对”而将两幅不同的画面结合在一起,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中的两个意象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看看意象派的创作风格,作品的艺术特征。
明确:根据意象派的创作风格,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是两个不同的鼓励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
师:分析完这两首诗,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清楚,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讲。在这里我要补充一个小背景: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创作;庞德则对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崇仰备至,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许多灵感。两位诗人国别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却有着相同之处,他们都热衷学习异域文化,为我所用,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我想这一点,对我们的同学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不要看我们学习课文很枯燥、无聊,其实我们这是在用最快的途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布置作业:
1、背诵《断章》《在一个地铁车站》
2、《在一个地铁车站》有多人译过,下面是另外两种译文,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人脸,/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2)幻影一般出现在人群中的这些面孔,/潮湿的黑色枝条上开放的花瓣。
板书设计:
          看风景
  点缀风景            
断章  见明月装饰自己的窗子 哲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在一个    幽灵般的面孔              意象叠加
地铁车站  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诗意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虽与古人一样,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但我觉得比起古人来,他则更胜一筹。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体会这个美丽的错误。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1933年生,河北人,现代诗人。少年随父至中国台湾。先后毕业于新竹中学及中兴大学,曾任职基隆港。60年代末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早期诗集包括《梦土上》《窗外的女奴》《衣钵》(三集合称《郑愁予诗集》)。后又有《燕人行》《雪的可能》。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