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三) 煞尾三句: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片: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下阕,思考一下下阕是如何回答上阕所提出的问题的。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呢?
不寻常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一句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大家在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回忆的这些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忆的内容
恰领起的七句。
好我们先来看前面四句
这几句写出了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