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独立寒秋图)
(二)分析湘江寒秋图 :注意:“看”字统领
一个“看”字,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 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师演示)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 师演示。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师演示)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用词是生动传神。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特点:色彩斑澜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