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新闻事实(明) 新闻背景(暗) 表达方式
时间 场面 特点 细节描写
四点一刻
1-11 晨起
1-6 住宿低劣 工房大小尺寸;
躺的人数;慌乱骚动的行为动作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7-11 补叙—包身工的身份、来历
四点半钟
12-22 早饭
12-14 饮食粗劣 对板凳、餐具;对“薄粥”质地;
刮粥、拌粥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15-22 说明、议论-雇用原因
五点钟
23-34 上工
23-32 工作条件恶劣 小福子受罚挨骂 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33-34 插叙、说明-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六点钟
35-50 放工
35-47 命运悲惨 芦柴棒被搜身 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48-50 抒情、议论-同情、控诉

六、教学后记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课堂上让学生长篇阅读很影响进度,所以课前需要布置预习。而文章的时间结构相对好把握,重点在于对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感受和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在有意识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较准确的发现问题并合理把握全文结构,但是,由于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还有就是主线与副线之间的连贯比较牵强

包身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1、学习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一、回忆文章的线索、结构及点面结合的手法
让学生上台讲述包身工的生活顺序和生活场景
二、问题设置,深入分析理解文章
1、本篇新闻除了写包身工外还提到哪些人或者相关的物,有什么用意? 而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包身工的?
   以外来工人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材料,再由学生解释,老师作一定的评讲              (对比) (烘托出包身工境遇的悲惨)
2、本篇新闻材料及其丰富,作者是怎么来处理的?
(点面的结合,在以时间顺序为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适当的补叙和插叙)

三、板书设计点面结合:
点                         面
一个工房                   八十个工房
芦柴棒被打                   整体进食
    小福子被打受罚          整体劳动环境(三大威胁、危险)
芦柴棒被搜身             带工老板两年来的压榨
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典型事例:锅焦、残粥+清水=“美食”
典型细节:小便、夺马桶
四、教学后记:在大概了解包身工生活和全文的基本结构后,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因为在备课时,我留有相当的余地,在课堂上不断的启发学生,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