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

课题:囚绿记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囚绿记》是现代散文家陆蠡所写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讲述的是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历程。在文章中,作者详尽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这篇文章以小见大、借物抒情,把“绿”比喻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也象征着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整篇文章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真挚而热烈的爱,教师要引领同学通过反复诵读和感悟品味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倾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本篇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阅读方法的引导和对主题的深入探讨两个方面,其中阅读方法主要突出朗诵在鉴赏文章中作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绿”的涵义。
2.探讨文章中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任务,要求熟读课文。
2.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探究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难点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同学熟读课文,通过网络熟悉陆蠡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文化人是最讲究骨气的。文学史上就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位作家——陆蠡——也是一位宁死不屈的文化人。
(以“文人的骨气”引入对作者的简介,照应本单元学习过的内容)
二、解题
“囚”,囚住、囚禁之意;“绿”,自然的颜色,生命的象征。
(既然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为什么作者要囚住绿色?从文章的标题中寻找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找出作者“囚绿”的原因
   (强调阅读散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诵中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2.教师巡视
3.分析引导
  ①学生找出“囚绿”的原因:真挚而热烈的爱
  ②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思路:寻绿,观绿,囚绿,释绿,思绿
  ③文章的感情基调:洋溢着对绿色、对生命的真挚而热烈的爱
四、品味鉴赏
1.快速阅读:找出文章中描写绿藤的句子,说说作者写出了绿色的哪些特点。
2.学生品读:
示例:
①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②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③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3.绿藤的特点:顽强、美丽、固执、不屈服。
五、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称常青藤为“绿友”?谈谈你的理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