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划线、锯割、锉削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七章第二节“工艺”之第一课时,它主要描述了“认识工艺”和“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划线、锯割、锉削”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设计过程的关键环节,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亲历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到技术操作的要领、方法以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本着减少文字叙述的思路,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图示,直观形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对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对技术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地了解,基本形成了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理解了“技术为人服务”的技术理念,设计了便携式小板凳的制作方案,已经形成了“我要制作”的期望。
在本节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模仿学习”在操作技能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设计具有创意的,富有个性化的作品。此外,学生一般对动手实践的好奇心强、积极性高,但往往缺乏规范、严谨和安全的态度,故教师应注意进行积极地引导。
三、教学目标
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工艺,能联系生活实际;能根据材料的特性,合理选择工艺;了解一些常用的金工工具和设备。
(二)过程与方法:亲历设计实践,学会金属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工艺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环保”、“资源保护”的技术设计理念和养成严谨、规范、安全的技术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综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可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材料和加工工艺,教学难点是学生能正确、安全地操作划线、锯割、锉削等工艺。
五、教学准备
1、工具:划针、钢直尺、角尺、划规、手锯、锉刀
2、设备:转盘式台虎钳、台钻
3、材料:金属替代材料、木条
4、场所:通用技术实践室
5、其他:纸质学案(学生用);检修好供电线路,保证制作时的正常供电。
六、教学策略
在本节的教学中,将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知识建构——合作实践——总结提升——能力拓展”。具体如下:
1、回顾并展示学生小板凳设计方案,关注结构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教师示范、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建构划线、锯割、锉削等金工工艺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要领;
3、教师主导、学生合作进行课堂实践;
4、教师指导评价;
5、布置下节作业,体验所学技能在技术设计制作中的作用并拓展学生应用能力。
七、教学流程及原理
环节一:设计制作第一课
教师向学生讲述通用技术实践室上课的相关注意事项:
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规范:衣着穿戴、工具取放;
3、安全:设备仪器的使用,用电安全;
4、卫生:制作产生垃圾的处理,不能带食物等进教室。
环节二:情景导入
回顾并展示全班各组的小板凳设计方案,分析方案中小板凳的结构设计、选材以及制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