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教研员及行家:
按照市教科院孙簃老师的指导安排,说一说我是怎样设计《绿漪亭模型制作》这一课的。但是我不想采用常规的说课模式。
因为像教学理念这些理论东西在座的各位都比我强,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内容在教案中已经写明,不再重复。
我想还是说一说自己上这节课的体会吧!
一、背景: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设计该课的背景:
据xx年7月份在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保护大会其间世界资深委员对苏州园林的一致评价是: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苏州园林早已世界闻名,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到苏州来旅游、观赏园林古建筑的中外人士已达5-600万人。他们是冲着了解苏州人文历史,欣赏苏州的园林古建筑而来的。而古时的苏州历代是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流中心,许多名人隐士在苏州定居。苏州古城区包括周边县市城镇,先辈们在当时运用精湛的手工工艺,土木营造法所建造了不计其数的经典豪宅。一幢古建筑是一本可读的书,它可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经济、文化和信息,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教材。
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珍贵的古建筑正在拆毁消失,等到这些建筑没有了,我们才发现祖宗留下来的是宝贝。而更令人尴尬的是许多苏州人,包括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苏州四大名园都说不出其名称,更不要说了解其园林的经典建筑了。
我设计古建筑模型制作系列课程的本意是想通过其模型制作过程,来唤起学生对苏州历史文化底蕴的了解,以及对苏州家乡的热爱。
设计本教材的优点有三:
1、 周边到处是资源,编制教材的素材容易获取。(附近都有古建筑、老房子,都有典故和传说)
2、 制作用材料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模型制作可利用卡纸、或废弃的包装盒)
3、 通过对古建筑模型的设计制作,能对当地的古建筑起一定的宣传和保护作用。
学习《绿漪亭模型制作》,是学生探究古建筑模型设计的入门课。该建筑模型的主要结构和以后要学习设计制作的其他系列建筑模型结构类似,只是变化不同,我想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来掌握其规律,它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提出“它应该怎么样来制作?”和“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得最好”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个人认为,让学生了解古建模型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探究古建模型的制作过程,获得观察、实验制作、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受到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方法的训练。在熟练技能的基础上,有新的创意,并能举一反三。
当初利用周边资源来设计这部分教材的目的是配合省编《建筑及其设计》教材来开发的苏州地方制作训练课程教材。考虑到学生对苏州园林古建筑了解甚少,所以我特意在周三的兴趣活动课介绍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周末学生社团分工组织去园林实地考察,部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古建筑资料。让学生观察研究苏州古建筑的内涵。明白同学之间合作很重要,知道一些科学观察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同学的特长和活动的需要,来分工合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活动的开展,为今天的教学作了一些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