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专题学案
2020-03-115.不解整体,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应该整体使用,但有些句子在使用过程中,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了其他词素的意义,因而导致了成语意义与句子语意的相悖。如:
这几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决心自主创业,牛刀小试,开创一番新事业。
误用分析:“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例句只断取了“小试”之义,而成语中的“有很大的本领”的意义与句子“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的语意相悖。
6.功能混乱,搭配不当
有些成语使用时不仅要注意其与整个句子前后语境是否吻合,还要注意其与整个句子前后的语法关系是否搭配。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语法功能混乱。如:
(1)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误用分析:“指手画脚”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做形容词性成语,充当了状语,而且该词的含义也不合语境。
(2)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的怪石,于是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敌军的妙计。
误用分析:“出奇制胜”虽可作谓语,但其后不能带宾语。成语用在此处显然不当。
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例如“望其项背”就不能用于肯定句中,其他的成语如“善罢甘休”“同日而语”“无时无刻”“一概而论”“等量齐观”等也一样。
7.形近易混,音近易淆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词素,在使用的过程中极易混为一谈。如:
(1)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误用分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本句均与“动笔”无关,显然是把它与“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混淆了。
(2)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误用分析:“不孚众望”的意思是不能使众人信服,例句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混淆了。
8.轻重失度,头重脚轻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考前每个考生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误用分析:“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原句大词小用,轻重失当。又如“德高望重”“有口皆碑”“十恶不赦”等词都有一定的轻重程度,使用时要注意。
9.不合逻辑,事理不通
在成语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成语义和语境义的契合性,既不能违背语意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否则就会造成逻辑上的相悖。如:
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误用分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句中的“深谷”只有“险”,既不是“要冲”,也非用于“攻守”。
10.画蛇添足,前后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