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2019-11-25

5.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过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 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关系。
d.  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无中生有,原文说“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 .《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 . 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 .《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应该是指“南北朝以前”。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 .《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 .《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 .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
 
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很多考生作贯了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题,对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题感到束手无策。其实,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下面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