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第二课时)
2019-06-08阿q的悲剧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这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很不方便,只有一条能航行大乌篷船的河与城里相通,所以人们很少进城。代表传统封建势力的“土地主”赵太爷和曾经到东洋留过学的“洋地主”假洋鬼子等人统治着这里的一切。生活在未庄的贫苦农民不仅受着他们思想的毒害和人格的侮辱,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的人都习以为常,安于命运,麻木顺从了,甚至有的还互相欺侮、争斗,在屈辱中求生。这便是未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这就使未庄的变迁和阿q的遭遇同时还具有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以一种概括的方式表现出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形。这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价值所在,但由于在当时的文坛上,还没有人能以这样透彻的笔力描绘出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因此,《阿q正传》的这一部分也就还是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作者再现了未庄的这种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典型地概括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社会的特点。
(六)利用夸张、象征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既然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态,就势必得运用夸张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这在小说对阿q那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的刻画当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无论是“儿子打老子”,还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夸张的处理的。倘说它们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病态,那是指在概括和象征的意义上,而不是就这细节本身来说的。再譬如假洋鬼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化的笔法描绘出来的,因为鲁迅也同时是把他当作一个象征,要用他来暴露当时的许多投机的革命党。可以说,象征意味越是浓厚的人物和情节,小说在描写的时候,就越是频繁地使用夸张的手法,阿q和假洋鬼子是这样,小d和阿q的那一场“龙虎斗”也是如此。在以前和此后的许多作品中,鲁迅都是用写实的白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可在《阿q正传》中,他却大量使用了这种大幅度的夸张的手法,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是把阿q和未庄当作愚昧的中国人和封建农村的象征来描写的。
三、探究质疑
师:“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你如何理解?(学生讨论发言)
这是一个被践踏、被扭曲了的灵魂的自白。“投降革命党”一语刻画了阿q这个“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准确地写出了阿q心理结构的深层。即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深刻揭示了深受封建文化积淀所窒息的国民灵魂和沉重的精神创伤。表现了鲁迅要改造国民精神的伟大思想。阿q是贫苦农民出身,应是革命的主力军中的一员,参加革命对他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他意识不到,反而自认为是革命的敌对势力,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既然一贯就站在革命的对立阵营里,如今要去革命,那就自然是称为“投降”了。阿q的这种想法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毒害。并且把它变“合于圣经贤传”的思想。“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一语是鲁迅含蓄而幽默地道出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
师:朗读最后两段。提问:未庄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议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