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分析综合
2019-06-04XX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 6XX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4.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 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解析 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答案 d
5.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解析 表明“鼎”是一种传国重器。
答案 a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解析 a项原文是“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后来“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c项不是因“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而“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无因果关系。d项造型没有“象征意义”。
答案 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