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2023-10-26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1

  一、教材简说

  本文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前两篇课文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文章先写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新闻文体一般要求先介绍最重要的信息),再回溯整个事件的过程。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学习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

  2本课是一篇通讯,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3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4在清楚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平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

  5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可以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增加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四、参考资料

  地震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般也称为构造型地震。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水库蓄水诱发的地震和矿山陷落产生的地震等。地震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北部,北临地中海。大部分是阿拉伯人,是伊斯兰教国家。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首都阿尔及尔。1962年7月3日正式独立,名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是首要经济部门,两者合占出口总值80%以上,还开采铁矿石和磷灰石。主要经济作物有葡萄、柑橘、椰枣等,阿尔法草产量居世界前列。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2

  一、导入,简介“中国国际救援队”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人们都在关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7.8级地震,距离我们1050公里我们仍感觉到强烈的余震,可见地震的危害是多么大呀!早在2002年初,我国政府就根据地震救援的需要,组建了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也叫中国国际救援队。

  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你还了解什么,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1、教师补充介绍:

  中国国际救援队由地震专家、工程兵部队、医务人员组成,共200多人。他们配备了一流的设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训练。主要针对国际上由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以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援救。

  2003年2月,救援队首次参加我国新疆巴楚等地的地震抢险救援,出色完成任务。

  2、小结过渡:

  2003年5月中国国际救援队又远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师: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吧!

  二、品析“悲惨”,了解“处境”

  师:孩子们,老师课前还让大家了解地震的危害,你了解到了什么?是啊,很危险,让我们先去现场看看那次地震。

  出示句子:2003年当地时间5月21日19时45分,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两千二百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

  出示“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臭气。”

  1、抽生读句子:教师评价读出了悲惨。

  2、读着这些句子,同学们,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经过14小时的长途飞行,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三、自主探究,感悟“真棒”

  1、师:如果你到了现场,看到这样悲惨的景象,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可是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是如何做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1)让我们走近中国国际救援队,走进他们的内心:

  当他们一下车,看到这么悲惨的景象,心里会怎么想?

  (2)当他们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时心里在想                 。

  (3)他们那么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那么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又是在怎样地一种环境下工作的啊?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此时他们肯定在想                    .

  (4) 倒塌后的房屋大都呈“叠饼状”,余震还在不断发生,他们心想           。

  2、教师引读:

  (1)面对灾后的悲惨景象,救援队的队员们顾不上长途跋涉后的疲劳,顾不上休息,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到救援工作————(生接读: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2)那是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下工作的呀,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可是我们的队员顾不上擦一把汗——(生接读)

  (3)队员们正在紧张、仔细地搜索着,突然发生了余震,脚下的地面随之一颤,但是救援队的队员们丝毫不为其所动,仍然——(生接读)

  3、谈感受:当时围观的群众中有阿尔及利亚老百姓,有联合国的官员,有前来采访的外国记者,如果你是他们当中的一员,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么说?

  4、师: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由衷的话:“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引导学生自己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也为体会其他情感做了铺垫。]

  四、自主探索,再找“棒”

  1、师:真棒,不仅表现在这些普通队员的身上,连搜索犬──一个国际救援队的特殊队员“超强”,也表现得让人交口称赞。自由读读课文,想想它有哪些不俗表现。

  生默读课文第四段,划出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划、读、说、想让学生多感官、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兴趣得以维持,效果比机械练读要好。]

  2、“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前往救援。”:

  ⑴学生理解分析。

  ⑵教师点拨、启发想象:

  3、当救援队发现并救出在废墟中挣扎了三天的男孩之后,如果你是小男孩的父母,你一定会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真诚地赞扬——(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如果你是那个被压在废墟下的小男孩,在脱离危险、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后,一定会对救援队的叔叔们说——(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师:在前去救援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各救出救出一名幸存者。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次在国际社会亮相,便以出色的表现而博得阵阵掌声。如果你是联合国的官员,一定会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喝彩,由衷地称赞到——(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五、回顾开头,感悟文情

  师:5月29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载誉返回祖国。所以,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部队时,用一句话表达了发自他们内心的祝愿,高呼:生接读:中国万岁!

  六、主题阅读,拓展延伸

  1、引: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他们多次参加国际救援任务,深受好评。让我们来看看:

  2003年12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点零8分,(北京时间9点整)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古城地区当天早晨发生的里氏6.3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伊朗地震灾区的亚洲救援队。一到巴姆市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顾不上休息,就展开了紧张的搜救工作,一直工作到2004年1月1日上午10点,才返回北京。

  2004年12月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大海啸,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带来严重灾难,夺走了10多万条生命。中国国际救援队马上进行人道主义援助,那段日子,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在各国救援队中,他们搜索和处理的遗体人均数是最多的。

  2、教师小结: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作为一名中国人,听到这样的赞叹,怎能不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

  (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最后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让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感受到你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七、联系生活,关注时事

  让我们最后再回到现实生活中,截至5月13日16时的不完全统计,四川省内的灾情为:遇难人数已超过12000人,受伤人数26206,被埋9404人,倒塌和损坏房屋346万间。但是面对灾难,我们不必害怕和恐慌,因为我们有着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因为我们有着这么一支优秀的国际救援队,我们还怕什么呢?

  大家课后可以密切关注新闻,看看我们的党和国家是如何救助灾区人民的,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资料在班中交流交流,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受,你一定会由衷地称赞:“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板书设计〗

  速度快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不怕危险  

  援救技术高超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3

  一、教材特点及编排意图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这个单元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侧重从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相处、友好帮助和深情厚谊入手,强调全球如家的意识。前两篇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有助于学生学习此种类型的写作方法。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结合5.12地震救援实际,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学习文本详略得当、事例鲜明的写作特点。

  二、说程序

  (一)实际情景导入

  1、老师伸出大拇指做真棒的手势,让同学们说这代表了什么?板书:真棒。并提出:我们今天要夸夸谁真棒呢?

  2、请同学们展示交流中国救援队在四川地震中所展开的救援行动的图片。

  3、根据图片和在近期对四川地震中,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行动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出学生的一致称赞: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4、师述:中国国际救援队不仅在救助自己国家的同胞时表现出了英勇的一面,在2003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救任务中,更是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一片赞誉。

  5、板书补充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请学生再用骄傲的语气读两遍。

  6、因为中国国际救援队阿尔及利亚在有着出色的表现,媒体对此事做了报道。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去目睹一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地震援助中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被大家称赞为真棒。

  [此环节的安排,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在现有的历史背景下入情入境地感受到中国军人在实施救援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与勇敢、坚韧与责任,加上两次骄傲的读两遍课题,更升华了学生们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钦佩,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对外实施救援的升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让大家明确阅读要求。

  2.分小组读课文,相互评价指正,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请用跳读的方法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主要写了什么事。

  [通过有目标的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引导学生用跳读的方法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通讯的阅读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三)直观切入,感悟队员迎难而上。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灾后环境的语句:“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多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多媒体出示地震过后房屋倒塌,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尸体发臭,在劫难中逃生的人无家可归的图片。通过真实的画面和哀挽的音乐,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震的无情,现实的残酷。引导学生一层更深一层的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朗读。

  1、指名读,读出沉痛的语气,其他同学看图片。问: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样的场面用什么词来形容?(悲惨)

  2、小组读,读出悲惨的语气,用图文对照读。出示:“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你感受到的仅仅是悲惨吗?(险恶)

  3、全班读,读出沉重悲惨的语气。适时煽情点拨:在这种情况下,受灾的群众是多么需要帮助啊,我们国家的救援队以超常规的速度来到了灾区,在地震的废墟上奋战了七天七夜。

  [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积极的引导者、组织者。据学生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通过图文对照、层层深入的朗读,从直观、形象入手,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在此环节以情激趣,通过设计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导读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四)深入学习,感知队员救援细节。

  1、小组读课文,合作学习。要求:细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描写队员展开救援的句子,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

  2、全班交流,通过学生的汇报,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救援队员人道主义的救助。

  1 “造成两千二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由30人组成的救援队。”

  此处可抓住一系列数字的对比,了解灾情的严重。再结合词语“立即”,明确时间紧,任务重,中国政府对他国有难时采取了积极的救援行动。

  a、“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从两个带有关联词“一……就……”的句子,体会到:为了救灾,队员们争分夺秒没有丝毫懈怠,顾不上休息就立即赶赴灾区。

  b 、“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通过“有的……有的……”,感悟队员们分工明确,训练有素,任务繁重。让学生们在这句中找出表示动作性的词:“搜索、捕捉、剪断、搜寻……”来谈谈感受。

  c、“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

  问:你觉得哪些词应重读,请注上重点符号,试着读一读。然后指名读,齐读,让学生从“高达34摄氏度”、“厚厚的”、“浸透了”等词语中领会队员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坚持战斗。

  小结:队员们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在国际友人面前很好的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这种爱已超越了种族,没有了国界,这就是人道与博爱。

  [在这个环节中,我努力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并根据问题深读课文,再以重点词句为突破口理解全文。]

  (五)交口称赞,中国救援队真棒。

  1、出示词语:交口称赞    请同学们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再在课文中找到称赞的原因和称赞的内容。

  2、全班交流:阿尔及利亚人民在称赞谁?怎样称赞的?仅仅是那条犬吗?

  3、学习中出示句子:“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负责范围,但为了抢救孩子的生命,中国国际救援队还是派出部分队员前往救援。”

  重点突出关联词语 “虽然……但……还是……” 在讨论中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以救援为中心的国际大爱精神。

  4、教师小结:在整个救援行动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救出了遇难者,阿尔及利亚人民对我国救援队说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你想对我国的救援队说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课文方法,也可以使文本情感再次升华。]

  5、粗略学习课文写作方法:在今后的作文中,同学们也可以才用先总体描述,再通过具体的事例详细介绍说明的方法。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形象深入的了解课文涵义外,更应该剖文章结构,引导帮助作文起步的三年级孩子学习如何更好的、更多方式的布局自己的文章结构。]

  (六)大爱无国界,感悟国际人道主义

  1、中国国际救援队不仅阿尔及利亚得到了盛誉,在其他国家救援任务中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在教师展示多媒体资料:2003年12月26日赴伊朗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2004年12月30日赴印尼海啸重灾区开展救援等图片。

  2、情感交流:看了这些图片,我们每个人都被这英勇无畏的大爱精神所感动,你想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说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国的老话。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受灾群众几十万,有不少群众被埋在废墟下,他们是多么渴望见到明媚的阳光,多么渴望能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啊。中国派出了解放军军人,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全体出动以专业的救援拯救我们的同胞。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国家无私的对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看,他们的救援队也来了。

  (播放各国救援队在震区展开援救图片。)

  4、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想对他们说什么呢?(俄罗斯救援队,真棒!日本救援队,真棒! 韩国救援队,真棒! 新加坡救援队,真棒!)

  5、师小结: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国界,也没有了种族,是爱抚平了伤痛,给了我们在艰难中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让我们给予灾区人民更多的关爱,祈祷他们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说注重人文渗透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人的教育。而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否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更通过直观的图片感悟到了大爱无国界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实践证明,闪耀着人文精神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4

  ★基础题

  一、拼一拼,再组词

  zǎi(     )          zhēng(     )         xīng(     )

  载                 挣                 兴

  zài(     )          zhèng(     )         xìng(     )

  二、照样子、写词语。

  急急忙忙   (       )  (       )  (       )  (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景象    (     )地捕捉   (     )地搜索

  (     )地呐喊    (     )地救援   (     )的防弹服

  一(   )男孩      一(    )钢筋    一(    )缝隙

  一(   )飞机      一(    )屋子    一(    )救援队

  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1.很多人同声称赞。                          (       )

  2.竖的和横的交织在一起。                     (      )

  3.寻找的人或物所在地不清楚。                  (     )

  4.远近都听到名声。                            (      )

  ★★提高题

  一、填空。

  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在         (时间),发生了          地震,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中国国际救援队                  (时间)到达阿尔及利亚首都,在救援中,当时气温高达        摄氏度,        (时间),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任务,载誉返回祖国。

  二、修改病句。

  1. 中国救援队圆满出色地完成了救援工作。

  2.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愤的景象。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sōu)索着每一条缝隙(xì),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zòng)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fèi)墟(xū)下的幸存者……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

  1.请从上文中找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迅速——                  细心——                        搜索——

  3.用﹏﹏画出队员们进行救援工作的具体表现。

  4.改写句子。

  汗水把衣服浸透了。(改为被字句)

  5.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拓展题

  一、把你想对中国国际救援队叔叔说的心里话写一写。

  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叔叔们:

  你们好!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学情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学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提示课题。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课题:中国国际求援队,真棒!(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3.师: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吗?就请继续阅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6

  【预设目标】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看图揭题,导入新课

  1、(出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图片)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介绍。

  2、小结过渡:

  创立不久,年轻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普遍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生齐读)

  3、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杰出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

  2、检查反馈:

  随机点拨。(里氏6.2级地震释放了相当于16颗原子弹的能量。)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那么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反馈:

  ⑴ 体会救援队的“真棒”: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① 自由读,划出队员们怎么做的相关词语。

  ② 进入情境体会队员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在想什么?

  当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的时候,他在想 。

  当队员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的时候,他在想 。

  当……的时候,他们在想 。

  ③ 联系当时环境再一次感受。

  幻灯出示句子,学生读,谈感受。

  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

  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都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

  ④ 回读: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⑤ 幻灯出示国际救援队救灾的有关图片:

  引:面对这样的国际救援队,你想说些什么吗?生自由发表感受。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由衷的话:“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生读课题。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生自由读──谈感受──齐读。

  ⑵ 感受搜索犬的“超强”:

  ① 引:真棒,不仅表现在这些普通队员的身上,连搜索犬──一个国际救援队的特殊队员“超强”,也表现得让人交口称赞。自由读读课文,想想它有哪些不俗表现。

  ② 生默读课文第四段,划出相关句子。

  ③ 同桌练说故事大概。

  ④ 推荐代表说。

  四、引读最后一段、升华感情

  1、引读最后一段:

  从“圆满完成任务”“载誉返回”等词体会“棒”!

  5月29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生接)

  2、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次在国际社会亮相的短短一周时间,便成效斐然,以出色的表现而博得“满堂彩”。幻灯出示:

  联合国官员托马斯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反应是难以想象的、超常规的。”

  阿方政府、媒体和灾区居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民来帮助我们,中国人民是阿尔及利亚人民最好的朋友,我们感谢你们”。

  五、主题阅读,拓展延伸

  1、引:

  中国国际救援队不仅帮助了啊尔及利亚,并载誉而归。此后,多次参加国际救援任务,深受好评。让我们来看看:

  2003年月日12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点燃8分,(北京时间9点分)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古城地区当天早晨发生的里氏6.3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伊朗内政部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向伊朗提供紧急援助。北京时间2003年12月27日夜23点5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伊朗科尔曼省省会科尔曼市,这里距离地震中心巴姆市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伊朗地震灾区的亚洲救援队。

  一到巴姆市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顾不上休息,就展开了紧张的搜救工作12月28日夜,中国救援队在进行了1天的搜救行动之后,才开始搭建营地。12月29日,在搜救过程中,搜索犬作为特殊的“队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月31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撤离灾区 。2004年1月1日上午10点,中国国际救援队回到北京,

  2004年12月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大海啸,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带来严重灾难,夺走了10多万条生命。经联合国有关部门批准,中国政府决定派出国际救援队赴印尼进行抢险救援。

  搜索抢险分队队员不顾旅途劳累,冒雨搭设了帐篷,迅速展开了搜索工作。连长袁本航是搜索抢险分队的队长。他带领8名队员受命寻找掩埋在倒塌房屋中的遇难者遗体。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很多遗体开始腐烂,有的已经生蛆,尽管每位队员都戴了3层口罩,可气味仍令人窒息。但他们毫不畏缩,小心翼翼地把遗体装入专用的口袋,轻轻地搬运到遗体存放处。

  就在搜索抢险工作紧张进行时,灾区出现了霍乱疫情。为了防止传染,搜索抢险队员执行任务时不能喝水,中午不能在搜索现场吃饭。他们每天一早就出工,傍晚时才撤回营地,午饭晚饭并成一顿吃。由于流汗多,又不能喝水补充,穿着厚厚隔离服的多名队员出现不同程度的虚脱。那段日子,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在各国救援队中,他们搜索和处理的遗体人均数是最多的。

  听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队员要返回国内,当地政府官员和群众带着水果等慰问品来慰劳他们,并纷纷称赞:中国救援队真棒!

  2、回归读题。

  3、推荐网址、自己搜索更多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也可以合作出一期手抄报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7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

  2、本课是一篇通讯,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3、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4、在清楚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平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

  5、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可以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增加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8

  【设计理念】

  通过课前搜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写救援队棒的词语、句子。再加上图片、课外维和部队的资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到中队外国无私的帮助,最后水到渠成地使学生骄傲地喊出:中国真棒!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从而受到教育。

  3、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

  2、难点:地震、如何救援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建议】课前,学生要搜集和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两篇课文讲的是外国人帮助我们中国人,那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又是怎样帮助外国人的?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教师播放幻灯“武器”部分。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3年5月第一次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4、出示课题:

  中国国际求援队,真棒!(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5、师:这篇课文是一篇通讯,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吧!

  导语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整体感知。

  三、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默读课文,看看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请划出有关语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交流完,幻灯出示,齐读三大点:  

  ⑴ 速度快: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幻灯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学生练读──齐读。

  ⑵ 不怕危险:

  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

  ⑶ 援救技术高超:

  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

  4、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生齐读)

  交流文章重点词语、句子,进而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高尚品质,理解我国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

  交流板书:

  速度快 援救技术高超 不怕危险 

  四、回顾前文、感悟文情

  师:所在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

  幻灯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

  “‘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回顾前文,整体感知。

  五、图片赏析,结束全文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2、学生看图片。

  (幻灯出示“救援”图片。)

  3、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

  (学生表述)

  4、教师小结: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学生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通过图片,让学生对国际救援队有更深刻地了解;再次引发学生对国际救援队队员产生一种敬佩之情,由此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

  随机板书:

  意志顽强 镇定乐观 临危不惧

  六、拓展阅读,感悟升华

  师: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社会为应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受的威胁而采取的行动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在贸易和发展方面如此,在打击国际犯罪和恐怖主义方面也同样如此。下面我们用跳读的方法看两篇文章。

  1、用跳读的方法阅读:《给女儿的一封信》(维和日记)、《通讯: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感受“中国情”》

  2、谈读后感受:

  总结:

  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国维和部队,真棒!中国,真棒!

  通过维和部队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真棒!

  七、板书设计          

  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速度快 援救技术高超 不怕危险 

  意志顽强 镇定乐观 临危不惧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9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的帮助。

  【教学重点】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图)请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介绍相关知识,了解背景。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段读,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谁来说?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想“为什么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说说自己的感受。

  2、谁想说?

  第二段:救灾速度快。

  第三段:不怕牺牲。

  第四段:技术高超。

  3、作为一个中国人,看着这一切,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总结

  1、看一看,想一想本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倒叙、先果后因、首尾呼应)

  2、通讯的基本情况。

  五、作业

  找一篇通讯,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10

  教学目标:

  1、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初步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我们第七单元课文的主题思想是“友谊和理解”。《一面五星红旗》和《卖木雕的少年》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尊重和友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反映中外人民友好关系的文章。

  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一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字幕):中国国际救援队(师:出示相关资料)请同学介绍。

  师:下面请听一则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通讯报道。

  生:(抽一生读新闻报道)师相机播放图片。

  师:刚才的通讯报道中表扬谁呢?(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为什么夸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他们做了哪些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刚才的通讯报道改写成的。

  板书课题:28x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要学会自读自学。

  学生按自读要求自己小声读书。

  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来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先抽生读,再齐读。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再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默读课文,指导学生默读方法,同学们试着用浏览式的粗读、跳读的方法,找一找问题的答案。

  2、同桌找到了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师引导学生抓住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救援队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越快越好,越早越好)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不顾危险,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③救援队在特殊队员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小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拓展学习

  1、师: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5月29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怎么样回国?(载誉回国)为什么说他们载誉回国?

  2、齐读课文第一段:(出示第一段)“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出示资料:①中国国际救援队20__年初成立,20__年2月,首次参加我国新疆巴蜀等地的.地震抢险救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②20__年5月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岳明生率领救援队参加阿尔及利亚震灾救援工作。他介绍说,全体队员在高温和尘埃中连续作战,努力搜救被压埋人员、救护伤员。在参与救援的38支救援队中,只有中国救援队和法国救援队搜索到幸存者。

  ③联合国官员托马斯说:“中国国际救援队来得真快,其反应速度是超常的。

  ④阿方政府、新闻媒体和灾区居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民来帮助我们,中国人民是阿尔及利亚人民最好的朋友,我们感谢你们!”

  五、作业布置

  1、请你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下来。可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也可以写几个词。

  2、回家练习向家人讲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行动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11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知识点梳理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提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不行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28、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课后反思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综合资料 篇12

  教学过程:

  导

  一、感悟地震

  1、播放5.12汶川地震影片,让学生感受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2、质疑:刚才看到的影片让你想起了什么?

  3、过渡引入学生观看震后惨状组图:“是啊,这就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实况。震后是什么样子呢?”(播放组图,了解震后惨状)

  二、导入课题

  1、引入“救援队”:强烈的地震使汶川,美丽的城市,漂亮的楼房,们宁静的生活状态就在5月12日14时28分定格。哭声四起,亲人离散,骨肉分离,一片废墟……此时,那些埋在废墟下的尚存生存希望的人急需得到救援。于是,武警官兵,消防战士,还有群众自发组成的救援队(板书“救援队)立即展开了救援工作。

  2、引入“国际救援队”: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一经播出,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聚集汶川,很多国家派出他们的国际救援队(板书:国际),支援中国抢险救灾!(播放国际救援队帮助汶川抢险救灾的感人场面组图)

  你看了画面,想对这些国际救援队说什么?

  3、引入“中国国际救援队”:其实,我们国家也有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他们也曾经帮助过其他国家进行地震抢险救灾(板书:中国),这个队伍……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了6.2级地震,造成两千二百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

  学

  一、初入课文:

  1、播放课文“震后……载誉返回祖国”这部分朗读。

  2、听完他们的故事,你觉得他们代表我们国家在这次救援中表现得怎么样?(相机会完善课题,板书:真棒!)

  二、深入学文:

  1、质疑:为什么你们觉得他们表现得“真棒”呢,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很棒”?

  2、默读课文3、4两个自然段,找出能说明他们这个队伍表现得很棒的语句。

  3、汇报: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

  “他们一下车,就……”

  “有的队员用超声探测仪……”

  “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

  “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

  “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国际救援队负责的范围,但……他们带着搜索犬在废墟中来回搜索。”

  “经过一番紧张的援救……”

  4、课件出示以上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朗读。

  5、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总结出他们表现得“真棒”的原因:

  不顾疲劳、行动迅速;工作细心、装备一流;不怕困难;尽心尽责

  三、过渡(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学习课文第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引读第五自然段。

  2、理解“载誉”。

  3、小结:我们的国家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我们国家争了光,赢得了荣誉,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五、情感升华、回归主题:

  1、播放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地震后进行援救的图片。

  2、你想对这支队伍说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3、假如你是一个阿尔及利亚人民,你亲眼看到了这支队伍在展开救援工作,有人问你“中国这支队伍怎么样?”,你会说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结

  一、教师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很棒!其他国家的救援队也很棒!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们都能放下自己的一切,奋不顾身投入抢险救灾,他们都是我们最最值得尊敬的人!

  二、结束语:灾难无情人有情,大爱无边,爱无国界!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怀着满腔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我们这个世界才处处充满了爱!

  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和中国国际救援队展开救援时的情景组图,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