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
7.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文化将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
b.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
c.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
d.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
解析 b项以两首作品的名字,写出桃花文化历史之悠久。a、d两项局限为“诗歌”。c项谈的是地域。
答案 b
8.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经世致用”的理想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c.“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
d.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
解析 按“儒”的观点,“治国”应“身体力行”,“失意”才追求“逍遥”。从文中可理解出以上含义。
答案 c
9.下列不属于“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
b.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c.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d.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这样说来,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
解析 “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不符合作者的观
点。
答案 d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国人丑陋吗?
冯骥才
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