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
2019-05-18师:孔子在《宪问》中提到君子必须具备怎样的品质?
生:本章是说,君子必须具备仁、智、勇三项品质。君子有丰富的知识、相当的智慧,同时又不忧不惧。有一次司马牛问,“不忧不惧”算是君子吗?孔子答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谓:君子经常自我反省,觉得无心无愧于仁心,对得起良心,所以无所忧无所惧。显然君子一般是通谙事理的,明是非,晓大义;君子一般都树立远大志向,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因此无忧无惧。
生:孔子说“仁者不忧”。这里突出“不忧”是“仁”的素质主要特征。然而,仁者真的没有可忧患的事吗?如果有,其关怀对象是什么?孔子说过:“君子忧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见,君子也有忧,不过,君子不为一己之私而忧,孔子吃不饱、穿不暖、居陋室又常陷于困顿,都不忧,相反,“乐在其中矣”。君子所忧者,忧道之不行,忧君与民,忧己之德。可见,君子是有所不忧、有所忧,关键在于君子的仁德。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郭沫若的这个说法是符合孔子本义的。
师: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师:“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在生与死、是与非之间几乎画等号的道家那里,不念旧恶,以德报怨,目的是调和矛盾,自处以柔弱的地位。而在主张明辨是非的孔子那里,以德报怨是行不通的。孔子主张以正直回报怨恨。就是说,人家对我怨艾,我首先要弄明白致怨之由,搞清楚是非所在,是则是,非则非。搞清楚是非之后,是我之非,要自己作检讨;不是我之非,也要高姿态,从严要求自己。这样坚持正直,就公而无私地处理好以前的恩恩怨怨。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观点,是做人的本分,合情合理。
生: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5.师:好,下面我们再一起讨论以下各章。
师:孔子再三告诫弟子要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自己治国安民的才能,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明学生中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的思想情绪比较普遍,有时可能是较突出的一种思想动态。这种思想情绪的反复出现,或许是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进步,不能及时肯定、表扬有关。因为学生是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老师的肯定中得到精神鼓舞和力量支持,从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如果说在生活中,尤其在一个集体中,如班级集体,对成员的进步不闻不问无人关心,这实际上也是不正常的。
生:这只是成长过程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确是君子德才兼备,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清代宦懋庸在《论语稽》中说:“古今人才,大有大用,小有小用,苟其有用,则皆有能,故君子惟以无能为病,至于天下之大,何患无知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