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

2019-05-18

师:在《卫灵公》中孔子认为言与行,在一个人身上往往不相一致,也就是说,言与人品有时往往是两回事。有言者,不一定有德,说漂亮话的,不一定反映他人格美好,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君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品质不好而废弃他正确的话,因为品质不好的人也并非句句话都错,只要说得对,就该照办,俗话说“对事不对人”我们也可以说:“对言不对人。”所以说,作为一个君子,要有正确的言行观。
生: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师:作为一个成德的君子在日常处事中必须不断自我完善。要想看明白,就得从多个角度观察,才能看明白事物的全貌。要想听清楚,就得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比较出反映真实的话来。要想和颜悦色,就得有品德修养,内心善良、平和,言行举止止自然温和谦恭。要想言谈诚实办事认真,就得讲信用,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想请教人,就得不耻下问,别人才肯释疑解惑。要想止怒消患,就得学会克制感情冲动,牢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训诫。要想做到符合道义,就得公私分明,不贪不占。总之,孔子对君子的界定是一言一动都要合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篇》),从而达到“九思”标准。
生: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6.生:老师,那孔子在《阳货》中提到的“仁者爱人”是什么意思?
师:“仁者爱人。”子贡也许由此产生君子是否有憎恶人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列举四种人是君子所憎恨的。这四种人的问题是属道德品质问题。因此他们是“不仁”的人。孔子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见《里仁篇》)
生:这就是说,君子既然以仁为本,就必然会对不符合仁的行为表示憎恶。孔子与子贡列举的憎恶的内容,正是不符合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说,有爱必有憎,不过,要正确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7.师:下面我们再看在《子张》一章中子贡又是怎样论述对待过错应持的态度。
生:是啊,真正的君子就是要爱憎分明。你说得不错。
生:本章子贡论述对待过错应持的态度。君子不怕有过,因为世上没有没过错的人。同时,君子对自己的过错要光明磊落,错了就承认,不隐瞒不掩饰,让大家都看得见。
生:君子“过则勿惮改”,乐于接受大家监督,公开改正错误。过而改之不为过,损害不了君子形象,仍然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与尊敬。过也光明,改也光明;过也人可见,改也人可见,这就是君子对待过错应持的正确态度。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