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
2019-05-183.师:上述谈的是“利”与“义”的关系,它有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否达到高的境界,也有关一个人的胸襟是否坦荡。下面我们看孔子在《述而》中是怎样阐述这一问题的。
生:骄傲和寒酸都失中道。相比之下,由于奢侈而骄傲的危害更大,所以孔子说:“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的话是针对时弊的。
节俭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要奢侈豪华、骄傲不逊。富者骄,倘领导者不知“富而后教”,或无能施教,则立生感慨:富奢难治,还是穷俭好。其实,这是领导者无能的表现。使穷者富,使富者逊,这应该是治政者能够实现的目标。
生: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师:君子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懂得人情物理,心胸宽阔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俯仰无愧,皎洁光华。小人则不然,没有远大人生目标,也没有崇高的精神寄托。事事出于私心,常常患得患失。君子与小人的这种差别,表面上看是气度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4.师:下面我们再看孔子在《子罕》《颜渊》和《宪问》中向我们阐述了什么。
生:孔子在《子罕》中的这番话是人生处世的经验之谈,也是为学的经验之谈。就人生处世来说:有些人可以同他一起学习,走同一条路,但不一定能共事业;有的人可以共同创业,但不能给他权力,共同权变。这种人历史上并不少见,可见孔子体验人生、观察人生的细致、深刻。
生:就为学来说,是有不同层次和境界。同在一起学习,学习目的未必一致。如果学习目的一致,而且合于道,但是否能遵守礼法站得住,这又是一道关。孔子认为,为学的最高境界是坚持在道的基础上的通权达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灵活运用、创造性地发展。
师:那君子的不忧不惧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生:君子的不忧不惧是建立在“内省不疚”的基础上的。君子反省,而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事了。所以想做君子,首先要养成内省的功夫,发现缺点能及时改正。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孔子期望人们向自己的内心用功。具体地说,就是以仁、礼等基本行为准则,塑造并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用现代语词说,就是铸造并净化自己的灵魂,向着真善美,除去假恶丑。为此,勤于自我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好途径,也符合道德“自觉”的规律。孔子大概认为,对司马牛来说,告诉他君子的本质,似乎意义不大,不如告诉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生: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