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

2019-05-12

诗歌语言的鉴赏有两个层级的能力要求,一是对诗句字面意义的解读,一是透过语言对诗歌思想内涵和感情态度的把握。因此,鉴赏诗歌语言首先必须读懂诗句,意思都不懂,又何谈鉴赏呢?仅仅理解了词语的字面意义是粗浅的,重要的是理解其言外之意,意外之味。其次要注意语言的组合,相同的词语,其组合方式的不同,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有千差万别的。

答题思路:(1)该字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有就写,没有就不写;或者解释该字词在诗中的具体含义)具体形象地刻画了什么形象(景、物、人)特点。(2)把该字词放入原诗句中简要描述景象,注意突出特点。分值少的此点可省略。(3)点出该字词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题模式:这个字词的意思是什么(或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地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景象,烘托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易错提示

1.南辕北辙,答非所问。鉴赏诗歌的题干往往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回答“怎样表现”,而考生却回答“表现什么”,这就是南辕北辙、答非所问。“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而“表现什么”一般却是思想情感一类的问题。
2.缺乏分析,无的放矢。不少考生在鉴赏表现技巧时,能准确指出诗词运用了哪种技巧,但是不能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或不能结合该技巧的特点来分析,结果得分不全。如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可能只是简单地答运用了比喻,但不能明确分析诗词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并进一步分析这样比喻写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语言的鉴赏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是对其“表现力”也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又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眼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造成只是分析了局部,而割裂了它和整体的联系,从而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偏差,就会造成观点的偏差或者要点的遗漏。

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6分)
北斋雨后
[宋]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1)颔联中的“占”能否改为“站”?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会有“宛如当日在山家”之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不能改。“占”是占有之意,双禽占竹,写出了鸟雀在竹间跳跃争竹的活泼和欢喜得意。如改“占”为“站”,只写鸟雀站在竹枝上,就缺少了动感和情趣,索然无味了。(3分,明确观点1分,从正反两面写明理由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鉴赏,可结合上下诗句的意义,联系两个字的不同意蕴、不同作用来回答。

(2)【答案】 诗中所写的清幽环境和与友人观画、品茗的生活,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宛如”二字表达了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与对山居生活的向往。(3分,结合诗歌分析1分,情感2分。)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