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2019-04-04

〖点拨〗先用非常熟悉的例子,再指出容易干扰思路的认识,接着说
选择的标准,把一切手段都归之于“选择”,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观点。
2. 怎样理解“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
花样翻新的说法”?
    〖点拨〗作者为了打消一些人对“修辞”的畏惧感而指出这是一种偏颇认识。为装饰而装饰,便容易忘掉准确、易懂,达到交流的目标的目的。至于现在一些所谓新的语言,如“新新人类”的一些话,有许多是不规范的,而有些新的词汇出现,则是伴随新事物产生的,另当别论。
3. 作者提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些标准?
〖点拨〗标准,一是准确性、表现力,二是时代性、社会性。这两条
标准,一是从普遍性角度说,一是从发展性角度说,联系实际,切中要害。这两条标准的关键还是准确性和表现力第二条标准实际是针对实际问题强调的一个方面,仍可以归到准确性和表现力上来。而在准确性和表现力两者,又以准确性为最重要。
4. 怎样理解“失去了准确性,谈不到表现力”?
〖点拨〗课文有明确回答,学生可以用联想法举例证明以加深印象。
5. 作者在举了“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例子后,说“我们不去过多地提倡”,“这也可以认为是修辞有时代性的一个方面”,该怎样理解?
    〖点拨〗古人的做法,态度是可敬的,方法是不必普遍提倡的。毕竟社会生活节奏不同了,生活方式不同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是为了交际,应适应这种社会生活节奏,大可不必把修辞看得如此艰难。从另一个角度讲,也不宜提倡这种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很可能把人训练得说话写文章思维迟钝,反映不快,甚至口讷于言,不善交际,特别是对年轻人还是不倡导为好。
6. 作者认为“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怎样解释的?
〖点拨〗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选择的余
地。丰富语言靠阅读,靠留心生活,靠提升思想,靠充实知识。
7. 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表述的基本要求,张志公先生在本文中
是怎样论述的?
    〖点拨〗学生读课文,抓要点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简明,要看听者(读者)对象,连贯,包孕在准确和表现力中。
8. 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中写道:“然而要做这一篇不朽的文章,
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第一是文章的名目。”接着又说明自己对“名目”的考虑。结合张志公关于“选择”的第一条标准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
    〖点拨〗鲁迅实际上是通过对“选择”的艰难的记写,来表现阿q这个描写对象的特殊,实际上是在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9. 从语言库存里找出几条“假大空”例子,运用张志公先生的观点予
以分析。
    〖点拨〗例子如:“我不慎丢失笔记本一个,有拾到者请送学生会办公室,本人万分感谢,一定重谢!”这句话的“万分”“重谢”就显得过分、虚假。
【解说】设计这些思考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提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运用课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时,应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这里的点拨只是思路引导,学生尽可以充分展示主动性,说自己的答案。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