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2019-04-04三、 联想性探索阅读。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要触发自己的联想才会有
兴趣,才会有更大收获。比如,读到文章中提出的某种观点或举的某个例子,会唤醒你的语言材料积累,把这些材料补进去,会使自己的阅读更为有趣,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文章第一段再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后说,“说重要的话,讲重要的道理,发表重要的意见,也需要选择,越是内容重要,越需要选择。”我们可以联想起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讲话,想起有名的政论文的例子。同学们在读文章时尽可能多的联想起过去的语言积累,补充印证,加深理解。
【解说】这是一个融会贯通的重要步骤,是读者逐步走进作者,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是与作者共同创造的开始。上面的联想举例:1.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作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前两个分句是直接陈述的句子,后一个分句选择否定反问句式,形成错综变化的语气,达到了良好的正反两面论证说理效果。2.我们认为美国这些侵略行动应该被制止,亚洲的和平应该得到保证,亚洲各国的独立主权应该得到尊重,亚洲人民的民族权利和自由应该得到保障,对亚洲各国内政的干涉应该停止,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事基地应该撤除,驻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队应该撤退,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应该防止,一切经济封锁和限制应该取消。(周恩来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讲话)语言排比连贯而下,很有气势,同义词的选用,准确严密,说话严谨得体,达到了很好的外交效果。
四、 比较性探索阅读。回忆或搜集其他书中关于“修辞”的说法,比
较他们的异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明】比较分析是融会贯通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设计这个步骤,也是为了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为应用奠定基础。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对“修辞”作解释的资料,如,《辞海》:“依据题旨意境,来恰当的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从达到的目的角度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精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从目的和手段上说。)上海教育出版社《修辞》(1978年版):“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如何把词语选用得恰当些,把句子组织得好一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结合目的和手段解释。)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从目的和凭借方面说。)高名凯《普通语言学》:“修辞就是如何调整和修饰语言,把话和文章说得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重点强调方法,也说出了目的。)比较而言,张志公的说法只从手段方面说,且强调的重点不同,更通俗,更接近本质。
五、 应用性探索阅读。完成“自读思考“题。
【解说】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语言现象,实现知识迁移和形成能力的目标。
〖自读点拨〗
1. 作者认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
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