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何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9-03-30

(3)要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时代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故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
(4)要力求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清楚作者所处的耐代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此外,还应注意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如杜甫《春夜喜雨》这一标题中的“喜”字;抓住诗词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即诗眼、词眼;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等,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
(5)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基调和主旨。就是说要在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遣词立意,品味作者如何营造意境,领悟出其中蕴涵的感情。比如说李清照的伯《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我们可以透过疏雨、骤风,浓睡、残酒,绿叶的“肥”、红花的“瘦”这些字眼,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伤春、惜春的感情;从“不消”“应是”等词语,去领悟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
2.关于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的作者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的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一般而言,诗文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表达,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先写景后抒情,语言直白畅达,对秋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观点态度很鲜明。这类诗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的鉴赏处于同一能力层面,有了正确的鉴赏,也就有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准确评价;二是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间接表达也有两种方式: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通过对眼前“残阳”“霹”和“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九月初三夜”的喜悦之情。诗人当时外调离京,脱离官场的排挤倾轧,不由觉得一身轻松。其观点态度已渗透在对自然之景的描写之中了;②侧身诗外,暗寄褒贬。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中,作者与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并不同一,诗人侧身诗外,将其褒贬之情暗寄于“妾”这一形象上。由于这个独立的、富有个性的形象的存在,作者情感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就不一致了。诗人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思妇”的相思之苦,巧妙地借思妇的形象,婉转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复习应考的方法
1.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
(1)读标题、注释。不少古代诗歌的标题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就会抓住诗的感情脉络。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2)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