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知识点鉴赏诗歌形象备考复习教案

2019-03-17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学案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