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9-03-14

从上列摘引的文字看,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评述《古文辞类纂》这部书的。这两个方面就是“它的材料的丰富”和“它的分门别类”。作者对此有何评价呢?对它的分门别类,先说“觉得靠不住”,后说“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也就是它的分类不够合理而简明。对“材料丰富”的评价不像前者那样集中而明朗,而是含蓄在最后一段之中的,即“严守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等句中的,换言之,它是严守封建教条的。这样看来,本题的答案是: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封建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这个答案正好符合“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限制,因而是正确的。
一般说来,能通过前两条途径作解答的试题相对比较容易,而要用第三条途径来解答的试题,则一定比较难。
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下列两点:
1.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2.要准确理解语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四、练习与答案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节选)
  (1935年8月11日)  朱自清
十五年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氏主办的。
《诗镌》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武装别人。闻氏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用比喻,又喜欢用别的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锼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另一面他又是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
但作为诗人论,徐低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陈西滢氏评他的诗,所谓不是平常的欧化,按说就是这个。又说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饶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制缠绵的风趣,那正是他老在跳着溅着的缘故。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但这完全是新的东西,历史的根基太浅,成就自然不大——一般读者看起来也不容易顺眼。闻氏作情诗,态度也相同;他们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梁实秋氏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心,他们是要创造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西洋诗了。这种情形直到现在,似乎还免不了。他也写人道主义的诗。
                        (据《二十世纪中国学散文精品》,略有删改)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