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2>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形容词、动词用作名词
用形容词替代跟它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语,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用动词替代跟这个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将这个动词用相关的名词替换。
① 形容词作名词:
<1>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 斫直,删密,除正
<4> 将军身披坚执锐
② 动词作名词:
<1>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3> 于是余有叹焉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与谓语产生关联)
使动用法就是现代汉语中兼语句的浓缩形式,是让本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且具有使令意义。
①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③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特)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5)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样,表示的是一种主观判断,可能符合客观情况,也可能不符合。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不同点,就是使动用法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观的。
①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 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6)为动用法(主语为宾语做谓语的动作)
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
① 等死,死国可乎?
②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③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高考文言翻译例句:
(1)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XX年全国)
(2)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XX年全国)
(3)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身被二十余创
b. 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选出四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组( )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 而狼未之知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 豫州今欲何至
客何为者
注意:
1. 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把握语境的能力,要做到“字则求于句,句则求于篇”。
2. 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对象是我们在阅读和理解古文时需要注意的。
3.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将句子中相应的语法现象体现出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
文言文语段翻译
(一)【原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计,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拜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