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特]
4.“而……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 数量词作定语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古代物量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反,数量词短语在中心语后,与现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相似。]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补语)
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
[“乎”相当与“于”,“诸”相当于“之于”]
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六)主谓倒装句(加强语气)
1. 甚矣,汝之不惠!
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七)省略句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
(2)蒙后省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蔺相如因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
2. 省谓语
(1)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2)今肃可以迎操,如将军不可( )也。
3. 省宾语(谓语宾语和介词宾语)
(1)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4. 省介词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汉语中常见介词]
表时间、地点:于、乎、在、以、为(wèi)、自、从、由、至、向、当
表原因、目的:为(wèi)、以、用、因、于
表对象:为(wèi)、与、于
表方式:以、将
表被动:为、于
(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性的作用。
注意:
① 词类活用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发生的,离开这个语境便失去了活用的基础;词类活用也是临时性的,它和同一个词语具有几种属性是不同的。
② 活用为什么,关键要看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也就是在句子中的功能。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 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② 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③ 副词、能愿动词+名词:
<1> 秦地可尽王也
<2> 范增数目项王
<3> 非能水也
<4> 沛公欲王关中
④“而”前后的名词:
<1> 去今之墓而葬焉
<2> 客逾庖而宴
(2)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译成现代汉语即成为状语成份。
①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1> 常以身翼蔽沛公
<2> 樯橹灰飞烟灭
<3> 其一犬坐于前
②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
<1> 吾得兄事之
<2> 人皆得以隶使之
<3> 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1>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良庖岁更刀
⑤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