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 望 ==> “万山红遍”(高)[群山]
近 望 ==> “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 视 ==> “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 视 ==> “鱼翔浅底”(低)[水面”]
动作之劲 ==> “争”“击”“翔”
色彩之浓 ==> “红”“碧”
数量之多 ==> “万”“层”“百”
竞争之烈 ==> 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3. 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阕。
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
1. 四读:朗读下阕 ==> 注意读出感情。
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提出问题,引起回忆。
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提示:
① “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② “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
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
③ “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
④下阕照应上阕。
2. 五读:读全词 ==> 想象、深入意境,体会全词气势之宏,语言之美。
3. 归纳主题。
主题: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朗读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进行这种训练,不只是种教学手段,而且是种教学目的。
处于这堂课突出位置上的读,要合时地读,有序地读,采用不同的形式,起到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而又形成整体的效果,这就要求读起来不仅抑扬顿挫,更须声情并茂,读者神采飞扬,听者牵肠挂肚,或悠然遐思,或怡然自乐,或潸然泪下。在这点上,设计者的细心构思和执教人的分步操作,是足能体现本人的教学基本功力的。]
六 、欣赏
歌曲《沁园春·长沙》
让学生随着音乐画面进入艺术的境界,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七、词的常识
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因此得名。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
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为:
小令→(58字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结构分为:
单调→只一片(阕) 双调→两片 三叠→三片 四叠→四片
八、课外词选读
如梦令·元旦
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设计意图:中学生学古诗词不是要求会写,而是要求会读。“会读”的涵义是丰富的:理解意思,体会境界,感受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常识,了解词的意义,了解词的形象,了解词的语言,同时适当地拓展课外阅读面,也选同题目或同词牌或同作者的一两首诗词让学生见识见识、欣赏欣赏,虽不必说出它的美丽,但能感觉词的魅力。这样组织课堂,安排内容,实乃全面提高素质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