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2019-02-16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例1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新雷》诗中的后三句,实际上都是对“却有情”的解说,了解到这一点,答案就出来了。其中“觉春生”中的“觉”有“使……醒”之意。10. 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即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离开京都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诗人痴迷地看着这种景象,心中猛然一惊,自己不就正象这一片飘零的落花吗?但他毕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堆砌的落花染成的一片火红,使人的心也被点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也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新雷》诗中的末句有一个关键字“待”,所以就有“渴望与期盼”的意思。《己亥杂诗》诗中也有一个关键处“化作春泥”,所以就有“奉献”的意思。答案:1.《新雷》诗中“造物”“有情”体现在“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例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12/54